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济南网视讯: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于2013年1月8日揭晓,包括《朗读手册》、《男孩成长的秘密》、《笔记大自然》、《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演讲录》等在内的10本优秀教育图书榜上有名。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推荐书目也同时揭晓。

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旨在鼓励广大教师阅读经典教育书籍,感悟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我市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姜荣奎老师的专著《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也在“2012‘影响教师的100本书’”推荐书目之列。本刊特选编了姜老师在历下区教师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上的发言,与老师、读者一起分享她的读书之道。

清人涨潮说过:有功夫读书谓之福。

朋友们聊起读书,许多人曾遗憾地表示,工作实在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读书不需要多少时间,是一个时时读,处处读的事情。我曾经无数次与我的孩子们算过一笔读书时间账:如果每天的课间看一页书,一天就是8页书,一年就是2920页书,如果每天的茶余饭后读上那么几页,一年也是上千页,如果把等人、等车等无事可做的短暂时间利用起来呢?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已读过许多书。

当然,这得需要一种心态。如今的生活节奏非常快,物质化的程度也非常高,但是读书不能求快,有话说得好:慢慢走,欣赏啊。读书不能功利,需要一份从容而淡定的心态。

读书是件多么好的事儿啊。我是一名教师,我希望我的读书活动也能够对我的孩子们有所帮助。每每和学生谈起读书,我总是会无比地投入与沉浸,不是想高屋建瓴地给他们以概括指引,而是想真实地告诉他们:读书,很幸福。

美国耶鲁大学进行过一次跨度20年的跟踪调查。最早,这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参加调查的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有目标吗?”90%的学生回答说有。研究人员又问:“如果你们有了目标,那么,是否会把它写下来呢?”这时,只有4%的学生回答说:“写下来了。”

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跟踪当年参加调查的学生。结果发现,那些有目标并且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学生,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没有这样做的学生。他们创造的价值超过余下的96%学生的总和。那么,96%的学生今天在干什么呢?研究人员调查发现,这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那4%的人实现他们的理想。

流沙河的《理想》一诗是这样说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目标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引导和动力作用,不可不重视。

那么,人生的目标从哪儿来呢?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读书中思考、明确。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

我自己的人生体验,我是一个常读书、爱读书又会读书的人,有着极其丰富而又强大的内心世界,不会轻易因为外在的因素而改变,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努力。其根本的一点就是读书带给我心灵的宁静。读书,读文字,读出豁达,读出宽容,读出善良,甚至读出作者并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用别人的文字给自己的心灵插上自由翱翔的翅膀,呵护一颗美丽、丰富的心灵。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别人的文字表面,不仅仅成为别人文字布道的简单接受者。

阅读又是一个很自我的事情,在引导学生爱读、会读、善读、乐读的问题上,我认为“会读”最重要,因为会读,才能善读,才能读出乐趣,才能爱读。会读,首先应该是能够做到忘我,把自己当成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用作者的眼睛看人生,看社会,看他笔下的一切。其次,是忘记作者,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一切。最后,是把自己的生活、社会与作品合而为一,深入思考。这样才不会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作品,才能让学生读出阅读的欣悦感。引导学生爱上读书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读书的成就感、喜悦感。

教师本身的读书姿态就是对学生无形的引领。初三的忙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目共睹。但是,身为班主任的我用一些小零碎时间读了七本书,而我的一个学生只是利用每天课间的时间就读了四大本书。她并不是课间不出去休息,而是课间时间就跑到我们教室楼下的图书室阅读,既休息了脑子,又进行了阅读。毕业前,她读完卡夫卡的《变形记》最后一页的时候,兴奋地跑来拥抱我,大声说:“老姜,我爱死你了。”

该读些什么书呢?

第一要广泛读。有许多专家为老师们提供了不同版本的读书建议,列了详细的书目清单。我个人的读书体会就是,读书没有条条框框,只要有用。教育教学类自然是教师必读书籍,文学类是我的专业所需,心理学类则是我自己兴趣所攻方向。其他的书籍也像人的饮食,多多益善,各有营养。绘画类、建筑类、音乐鉴赏类、摄影艺术类,虽然只是涉猎,并无专精之长,但都会对我的教育教学与个人生活有意想不到的启发。记得西方一位厨师用真切感人的笔触写下他在老人院为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做适合每一个人口味和风格饭食的生活,字里行间却是对生命的感悟,对做事的感悟,书的名字叫《生命的余味》。我曾经利用一堂班会和孩子们共同探讨读后的启发和感悟,发现比我平时的说教效果好很多。

第二要有延展性阅读。在每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应该同时做与之相关的三个方面的信息了解:一是关于作者,二是关于著作的写作背景和与之相关的评论,三是书的译者或序言的写作者的情况。”

第三童话很重要。人的一生不要因为年龄的老去更不要因为读书的丰富性而舍弃童话。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人在生活里有童话,就会拥有一份渴望、一份憧憬。有许多人认为童话只属于孩童,殊不知成人干涸的内心也需要童话的浸润。童话对于生命,就像童年对于人生。我们教师不泯灭童心,才能让学生永远拥有童话般的心灵和梦想。

我读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当孩子们浮躁了,我会故意把读书笔记遗忘在教室里。孩子们会忍不住看,也不由地沉下心来。有一段时间,我竟然发现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夸奖他们的时候,爱表达的孩子高声说着:看了老姜的读书笔记,发现写读后感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其实模仿是孩子们最容易做到的。慢慢的,他们便会有创新。

这里我举一个学生的一段读书笔记:

老师引导我们写读书笔记了,刚开始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情况也并不理想。内容很空泛,就是摘抄一段分析一段。读一些文字会生发出一些别样的感慨,但也无从下笔,始终逃脱不了几行摘抄,几行分析的框架格式,感觉写起来特别乏味。后来,是老师启发了我,她给同学们看了她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抄和分析,而像是一篇篇思想流动的小文。仔细阅读,我发现其内容也是多姿多样的,从书封面上一个小小的图标引发的思考开始,老师细细地写了这本书的内容、文字形式、思想以及她在读书时的感受。我一面赞叹老师的读书笔记是多么流畅,一面又在心中暗暗琢磨这读书笔记到底该如何写。正巧那几天借到一本不错的小书,便下定决心写写。一句一句,将读书时心中的所感所念化做文字记录在纸上,竟也十分流畅,丝毫不觉得有何乏味之处。一本小书读下来,文字也写了不少。原来读书笔记并不难写,只要有一颗热爱读书的心,再将你读书时的思想细细写下来,就一定能够写好。

由于读的书比较杂,平时就与更多的孩子有了共同的话题,课堂上举的例子也更广更生动,孩子们的理解加深了,兴趣也提高了,上语文课始终是处在愉快而又激动的氛围中,提高孩子们素养的同时,也收获着成绩这个副产品。与孩子们谈心,我可以借鉴许多书里的例子,或者借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来达到启迪与教化的作用。甚至家长会上,我也会经常向家长们推荐一些文章或书籍,已达到一定的效果。

读书与写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当我读书的收获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并反馈出令人欣喜的效果时,我便忍不住拿起笔记录下来。于是我的教育教学故事出版了,这里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教育教学理念的反映,但却是读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两本书始终贯穿着一点:幸福如影随形。

让我更想不到的是,当我开始写的时候,我对读的欲望更强烈了,目标也更明确了。现在,读与写已经和教育教学一样成为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当拿起书,拿起笔,满心里都是柔柔的幸福,我知道它与物质欲环境无关,这是心灵的需要。

最后一点,建议大家也可以常常看几部经典影片。我喜欢看电影,在学校开设了一个“我爱电影”的影视欣赏校本课,并编写了近六万字的校本课程。之所以开设电影选修课,出发点是想让学生的读书视野更开阔一些。借助电影里直观形象的艺术再现,通过音乐、风景、故事的美妙结合,以及电影独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拍摄手法、炫目逼真的特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幽默深邃的台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享受高雅的精神大餐。

在电影中感受着信心与希望,愿意去传递爱。不受物欲所累,认清内心所需,尝试着留住自己内心的一点信念,收获心灵的自由,这是我想通过电影艺术传达给学生的。

读书看电影不矛盾,都是生活中最幸福的享受。在新年伊始之际,我真诚地祝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中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品味到读书的幸福。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