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写作不是“LV” 中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写作不是“LV” 中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济南网视讯:电影《失恋33天》中有一段关于爱情是不是奢侈品的精彩对话,对有些女孩来说,爱情是奢侈品,LV是生活必需品;而对于有些女孩来说,爱情是生活必需品,LV是奢侈品。我们无法评价哪种女孩更好,因为在物质与爱情面前,人各有志。爱情是这样,那写作呢?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实际调查的结果告诉我,写作是少数学生才能开心享受的奢侈品;而生活的现实却告诉我,写作又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

一、写作是奢侈品

时代在发展,人们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的方式也在变迁。纸发明以前的遥远古代,人们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太麻烦,因此能够书写的人也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写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一件奢侈品。纸发明以后,软笔在纸上书写,容易了。再后来,用硬笔在纸上书写,书写变得更容易了。时至今日,笔和纸甚至也可以不用了,用手敲击键盘就是在书写,发送到网络上就相当于出版了。一时之间,似乎人人都成了“作家”——写博客、发微博,晒幸福、晒痛苦……一个书写泛滥的时代来临了,写作也终于成了一件人人都能做的事情了。

我曾经在所教班级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55份,其中87人拥有自己的博客,占56.13%,但是却只有43人会定期更新自己的博客,有写作的欲望却没有写作的行动。连自己主动开通的书写渠道都懒得打理,更何况是平日里老师强制性布置的作文和每周一次的练笔,更是让大多数的学生又怨又恨,不拖到最后一分钟绝不完成,写出来的文章也大多面目可憎,毫无半点文采、情趣可言。当写作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人都可以自由书写的时候,珍惜写作的人却越来越少。

那么到底有多少学生是真心喜欢写作呢?调查问卷中的有这样一道题“你喜欢写作吗?”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写作的同学只有39人,占调查人数的25.16%,选择不太喜欢的有54人,占34.84%,而选择一点也不喜欢的有27人,占17.42%,另外有35人选择了没感觉,这些人起码也不属于喜欢的行列,这样总共有近75%的学生不喜欢写作。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作文。如今周树人的文章历经几次删减,由之前的饕餮大餐沦为了清粥小菜;文言文教学历经新课改也已渐渐摆脱了重言轻文的枯燥与单调;作文教学,从文体的训练到话题训练,再从话题训练到技巧训练,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似乎并不买账,喜欢写作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其中的原因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通过调查发现,有50%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可写,生活素材贫乏;25%的学生选择了语言贫乏,想写的东西表达不出来;另有18%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把握住写作的技巧。学生处于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按理说经历和感受应该是相当丰富的。但是,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疏于观察和思考,再加上浮躁的社会风气的濡染、理性分析的惯势思维的影响,他们的内心变得粗砺,心智受到蒙蔽,于是对沸腾的生活迟钝,对美丽的世界无动于衷。

不喜欢写,没得可写,不知道怎么写,是如今中学生在面对写作时最大的困难。这三大因素使得写作似乎变成了一个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昂贵的“LV”包,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拥有它且从中收获到乐趣,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把它当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或者为了高考逼着自己不得不写。但写作不是你想写,就能写的。因此,我们看到很多高中生写的周记或者作文是在记流水账,甚至像做思想汇报,有的天马行空,有的津津乐道自己浮泛的小感触、小见闻,往往有文字没有思想,有技巧无生活。从以上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写作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俨然成为了一件昂贵的“奢侈品”。

二、写作是生活必需品

首先,写作是一种人人必备的生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大多数的学生把写作更多地是当成一项老师布置的作业来完成,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写作,那么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当学生离开校园之后,是不是就不会用到写作了呢?当学生走出大学的校园,除了少部分的学生继续读书深造,大多数的学生会走上工作岗位。那我们又会面对怎样的生活,无论你是做一名普通的员工,还是走上领导的岗位;无论你是做老师,还是当医生;无论你是跟文字打交道还是跟机器打交道,无论你是天天待在电脑前还是天天站在马路上……写通知、写启事、写计划、写总结、写报告、写病历、写教案、写规划、写企划、写新闻、写请假条、写便条、写申请书、写博客、写微博……这些可能是你随时都会碰到的生活中的写作,即使不用做到文辞优美,但起码也要做到语句通顺、逻辑条理、表达清楚,让别人听的懂、看的懂。因此,从广义的考试来看,升学考试的次数极其少,一生中只不过几回,而别种考试却天天碰到,并且成绩的好坏,不但关系自己,还跟别人有关,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写作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件生活必需品。

其次,写作是人人应该承担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一个人在一生不同的阶段担任的角色是不一样的。在还未满18岁之前,需要在父母和老师的呵护与培育下慢慢成长;而长大成人之后,有更多的家庭责任需要我们去勇敢承担。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生命的旅途中有家人的陪伴,一路行走,不是每一个瞬间都能化作永恒,不是每一次感动都能常驻心中。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兴奋与憧憬,毕业时的依恋与不舍,初恋时的美好与浪漫,上班时的紧张和不安,步入婚姻殿堂时的幸福与甜蜜,孩子第一声啼哭时的企盼和激动,创业时的心酸与苦楚,成功时的喜悦与满足,亲人永远离开时的心碎与伤痛……稍不留意,记忆这个橡皮擦就把它们从我们的脑海里慢慢地擦去,我们需要拿起笔,或者在电脑上记录下这一个个瞬间,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却可以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和父母爱人一起慢慢变老。为孩子、为父母、为自己留下最美好、最珍贵的回忆,任凭时间流逝,我们的记忆却不会风化。

一个人活在世上,我们不光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同时也是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份子。需要我们去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与文明。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中曾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今天的人们大多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很少有这样的时代大情怀,但这不代表我们就没有责任与义务记录下这个时代所带给我们的记忆。也许我们成不了历史学家、文学家,做不到为时代作传,为历史存真;也许我们做不了司马迁,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许我们无法用我们拙劣的文辞记录下我们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记录下我们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真实轨迹、记录我们人民奔上小康大道的动人故事;但是“传承文化,连接未来”却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且生命不息,使命不止。

写作是人人必备的生活能力,写作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写作对我们来说就像是食物和衣服一样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可是必需品如今却成为了奢侈品。大多数人有写作的欲望,却没有写作的行动,有写作的行动却没有写作的素材,有写作的素材却没有思想的碰撞,有思想的碰撞却没有合适的表达……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正在形成,这其中是不是更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呢?作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不是合理?作文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锦上添花”还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雪中送炭”?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还是一味地进行技巧训练?作文教学关注的只是高中三年还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写作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记录成长与进步的足迹,也从中收获快乐与感动。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