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点教学的几点思考 更接近于教书育人的本质
兴趣点教学的几点思考 更接近于教书育人的本质
2014-05-19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济南网视讯:兴趣点教学的实施已经近一年了,在不断摸索改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使我常常思考如何进行兴趣点教学,才是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持久的兴趣,什么样的兴趣点教学才会让学生学有所获,才是有效的。思考后的兴趣点教学滤去了许多的浮华和热闹,渐渐接近于教书育人的本质,使教与学更生动地联接为一体,这些是我竭力追求和探索的,虽然力有不逮,却仍在孜孜以求。
我思考的问题之一:什么才是持久的兴趣?兴趣点可以每课各有不同,但若是没有一个兴趣“面”的支撑,各个点也只是“雨打沙滩万点坑”,坑坑各不相干。而这个兴趣“面”,就是各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及其特点。比如语文,就是以鲜明的修身怡情、谈古论今的个人感情的抒发贯通古今,所以它的文化色彩和人文性是首位的,当然知人论世、博通古今、荟萃各个领域、追踪实时变化又是它的社会应用性。抓住了语文这两方面的特性,就是抓住了引发兴趣点的“面”,可以使点点皆有“面”,点点促成篇,从而产生对学科的持久而深入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事半而功倍。
我思考的问题之二:什么才是合适的兴趣点?为了热闹而兴趣和为了单纯的导入而兴趣,都称不上合适的兴趣点。兴趣点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导入文本,因此,好的兴趣点应当是文本的恰当的切入点,而且这个切入点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要设计得有趣、有用。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兴趣点导入:“ ‘常春藤’给我们的是绿叶长青、生机无限的感觉,但是‘最后’传达的则是希望渺茫甚至是绝望,作者通过这样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呈现给我们一出怎样的人生悲喜剧?”这个文本中,最后这片叶子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表现的集结点,所以题目就是文本的聚焦,这个题目就是恰当的切入点。巧妙地点出这个题目的看似矛盾之处,就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解题知意,从题目寻踪追迹地查知小说的巧妙构思,进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不仅理解了作品,也使学生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并且为他们的写作构思提供了极好的示范。所以,合适的兴趣点应该是恰到好处地发掘了教材并且活化了教材,使学生有所收益的,既不能止步于教材,又不能抛开教材无限地拓展。好的兴趣点设计是对教材的更深入地把握,更是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的个人成长地关注,任重而道远。
我思考的问题之三:兴趣点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哪些条件支撑?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对教材的深透的理解和恰当的处理,还有对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的区别对待,而最主要的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学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关乎人的发展,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更要甚于其他,所以良好的师德及师生交往关系、积极的心态和言语一直都是好的教学效果的良好支撑。“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德使学生如沐春风,甘愿追随,这是师生间确立信任关系的良好基础,有了信任,是师生交往的良好开端;语言的温和、真诚的微笑、包容的宽严适度、积极的认同、及时的鼓励、恰到好处的赏识,都会更好地加深师生间的感情,使教师产生良好的亲和力,使学生乐于追随、乐于接受;教师积极的心态形成积极的言语,会更多对学生鼓励和赏识,乐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乐于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学生有正面的期待,对他们有要求进步的支持,这些都使学生知道如何做是应该的,明确目标和方向,进而不断努力,而在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得到及时的表扬,又使他们更加地努力,从而形成内在的进步的需求和动力,这才是教师实施兴趣点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兴趣点教学希望达到的最好效果。
在近一年的兴趣点教学实施中,我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以题目做切入点、设计兴趣点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了解题知意,并且使他们的作文受益不少;同时,班刊校刊的优秀作品展示也给了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动力,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初展风采;学习过程分项计分激励制度也很见成效,每月的分项表扬、学期末的奖励,都给学生以良好的导向性,使他们逐渐自觉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对语文的兴趣保持持久。我对他们学习的明确要求和殷切期待使他们进步时感到由衷的高兴、懈怠时也会感到惭愧,由此而来的鼓励、提醒和严格要求,都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自省。这是我对他们尊重和爱护的最好回报,所以,我深感作为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不管怎样的教学形式,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成长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