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纵论济南本地教育 关于校本研修的思考和策略

纵论济南本地教育 关于校本研修的思考和策略

济南网视讯:记得十几年前自己刚上班时,学校就有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的几位教师,每周都有固定的一下午时间进行小范围的活动。当时我们固定于学校的小会议室,大家轮流坐庄,每次的教研活动首先是一次小型的零餐会,在一种休闲氛围中,教研组长先将本周的教学进度和教材重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然后大家探讨一些教学中的问题或分享好的经验。作为新老师的我,每次都是认真聆听,积极提问,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接下来的环节,大家多都认为该放松一下,自是聊聊家常,增进一下感情。感觉这种草根式的教研,虽不算高效,但惬意有效,往往能得到真传,老教师也是不吝赐教;虽有些散漫,但扎实推进,往往不流于形式,还带有些问题引领的感觉。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教研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为许多理念和知识对大家来说都是新鲜的,于是大量的专家报告,专业培训,能力测试蜂拥而至,这种批发的形式对老师们的专业成长的确大有促进,但在心里却有淡淡的忧虑,总觉得理论的灌输多了,情绪紧张多了,那种平实中的惬意少了。而当这种形式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实践,试图找到适宜我们自己的形式,于是校本教研应运而生。

所谓“本”者,木下一横,表示的是树木的根,即“根基”“根本”。我们的“校本”能否理解为要“以学校为基础”,抓住根本,回归求源,因校制宜呢?“从与时俱进的视角看,校本研修与传统的教研组活动又有什么不同呢?恐怕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以工作研讨和改进教学为主要目的,而校本研修则不局限于此,它还非常明确地凸显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于是我们思考,校本教研可否这样实践和把握:

一、教育行政部门:政策保障,区域推进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均以科室单列,颇有百花争艳的意思,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被三个部门掌管着,各有各的活动,各有各的评比,各有各的模式和角度。老师外出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挤出时间要完成各级各类的科研及教研活动,到头来,却发现想不明白的问题似乎比想得明白的问题多得多,也就只好带着疲惫与困惑回到学校,继续着忙碌地工作。

近来在杭州学习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大江之南的许多省市已经将三个部门和而为一,成立教师教育学院,感觉似一缕春风,正在回归教师研究的本来面目,形成“研修一体”的新格局。教育主管部门职能的变革也冲破了学校教研、科研、进修割裂的局面。当然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难有那种“改变格局的力量”——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分工,但能否先在学校进行改革,成立三位一体的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安排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合力,真正形成回归本源的校本研修。(相应的也要成立学生发展中心)我想这也会避免许多工作分工不好界定的麻烦。而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工作规划、部门协调、经费保障、教师培训、过程监控及资源统筹和督导评估等方面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作用。在推进过程中,在经费、政策、资源、专业支持等方面,应充分关注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二、学校:整体规划,明确方向

学校的教学研究应该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开展,将校本教研纳入学校发展的计划框架之中,并且要在学校发展计划与校本教研之间建立有机的衔接与沟通,让所有教师明确学校发展方向,以便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校长作为学校运营与发展的负责人(法人),有责任在学校中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满足每个教师个体发展需求,建立学习型学校,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长应熟知教师成长规律,把握学校发展与建设目标,指导教师制定个别化发展计划,负责教研实施过程。校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将校本教研的设计与实施的重任转移给学校一个具体的组织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导处等,但校长必须参与其中,并应发挥重要作用。

三、组长:专业引领,体现价值

谁是真正引领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我想专家和领导的引领自然重要,但作为真正的实践者,每天朝夕相处,时刻言教与身教集于一身的教研组长的作用才更为关键。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嘛。教研组长或学科主任这样的称呼,我们已经叫了很多年,其职责,各校也大同小异,如果真的更名为“学科教研组的引领者”,不只是一种称呼上的改变,似乎时代又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使命,抑或更增加了这一职位的重要性。原来的所谓组长似乎肩负更多的是学科协调人的职责,更多的是上传下达地被动完成和回应职责范围内工作的职位;而学科领导者则意味着一种预知事件、趣化改进和创造机会,以提高整个学校的学科教学和学生学习效能的更为积极的趋向。责任更大了,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了。

引领,还是我们人类的本能,是扩大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具有专业因素的技术活动。作为一个学科教学引领者的教研组长,首先要有引领的意愿,我想这是是否坚持下来并继续攀登的内因基础;其次要学会“制造”魅力,比如做到在别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让别人觉得你非常重视他,让别人为你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显示别人没有的资源;还要学会管理好与你有关的人,包括管理好自己——事事率先做,管理好下级——让其发挥长处,管理好同事——及时沟通,管理好领导——为领导的成功做贡献。

四、教师:合作研究,全程参与

(一)合作,教师当先行

在进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改革之后,形成了课堂小组合作机制及合作评价的机制。“一个都不少”不仅是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团队的要求。而现实怎样呢,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教研包括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只有引领者少有后来人的局面。这并不是老师们的过错,而是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流程,合理的角色分工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所以教研的舞台往往是少数一线演员的天下,其他演员没戏拍只能坐着当观众。还是那句话:合作,教师当先行。

作为教师,教研组是我们在学校中的第二个“家”,而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又是我们从事专业研究的团队组织,需要在努力成就自己的同时,努力经营我们的团队,使之从学习交流的组织成长为专业的研究性组织。我们在这个“家”里勇于实践,不断突破,体验温馨,分享喜悦,不断焕发生机,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在呼唤“合作型人才”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一种立足社会的人才素养。如今,新课程改革都在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善于合作,教师当先行。通过一次次的合作——听课、讨论、理论学习、教案调整,执教教师成熟起来,年级组教师的素养也随着一次次活动提升了。的确,校本教研是学校有效培养教师成长的主要基地。尽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有其优势,但也必然有其局限。教师的研究需要合作,可以组内教师或校内教师的合作,可以跨校教师之间合作,可以是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合作,更需要教师与专门研究人员的合作,中小学与大学或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

(二)研究,教研之根本

真正的校本教研是重“研究”与“探讨”,研究课堂困惑,研究课改误区。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要以年级组为单位自主承担,组内每一个教师都参与整个教研的全过程。首先确定主题,再分工合作,开始备课试讲,采取同课异构或异课同构等方式,年级组的每个教师,都要经历不断思索、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不断进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们在执着探究、文本解读、理论吸取、交流互动中,思维不断碰撞。

(三)积累,刻录全过程

作为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已数不胜数,拿到的教研资料也有无数。同时我也有这样的思考:

1.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该如何创新?能否先以优势学科为先导,也成立类似“对话工作室”的机构,聘请学科专家,引领一线教师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

2.构建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包括教学设计(教案)的共享、媒体制作(课件)的共享,以及练习设计(习题)、历届测试(试卷)的共享。以习题与试卷为例,每个学期各单元的补充练习、测试卷由教师分工编拟,校内共享之后,几年积累下来,就是一个校本化的题库。这既是校本研修成果非常实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进一步开展练习设计研究的素材与基础。

五、方式:实践反思 共同提升

关于教研的形式:现在有很多,什么全程刻录式,ldc(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论坛沙龙式,对比推进式——不管哪种形式,我想大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要抓住以人为本,利益均衡,遵循科学的规律,进行标准化的探究,形成团队合力,实现大家共同提升,而绝不是引领者抑或个别骨干教师提升的舞台。

实践与反思,已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反思应包括:

1.对个人教学研究需求、目标、内容选择的反思;

2.对自己教研内容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准备的反思;

3.对教学研采用的方法的反思;

4.对教学研环境氛围营造中自己贡献的反思。

反思不等于“找茬”,反思不等于自我批评,反思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本身的总结和提炼。反思需要独立的“照镜子”形式,也需要小组或集体的研讨式反思。反思还需要后续的行为调整与再实践。

总之,“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忠告,也是我们做好校本教研的动力之所在。我们期待在打造智慧教研团队的过程中,形成符合本校特色的教研文化,我们希望每个人在参与实践中,都能给校本教研带来变化,每个人都会在这种变化中改造自己。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