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对“兴趣点教学”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兴趣点教学”实践研究的几点思考

济南网视讯 “兴趣点教学实践研究”是我市为引导学校和教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方式改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愿学好学乐学会学,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济南市教育局提出的让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的教育工作目标而提出的重大科研课题。济南市教育局刘堃副局长对“兴趣点教学”的概念给出了基本界定,即: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有效教学的理论,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教师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和课程标准,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的学习内容、时间、空间和活动,引导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状态中学习,进而逐步使学生“会学”,学会学好。这就是“兴趣点教学”。

“兴趣点教学”是相对于“知识点教学”而言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主线就是突出知识点的学习。显然,“知识点教学”具有知识系统严密,逻辑条理清楚,课堂教学的步骤和环节容易设计,可以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体系,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利于学生去构建学科知识的框架。但“知识点教学”也有其明显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结构单一、教学程序由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决定,教学过程程式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以对课堂呈现的现成的知识体系的被动接受来实现的。而“兴趣点教学”最大特点就是用兴趣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虽然二者的目的都是要完成对知识的学习,但教学的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不同、所针对的教学对象也不同。“兴趣点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主动学习。在这里,传授知识是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实施“兴趣点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对教材、实验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构,从而生成兴趣点。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水平,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和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兴趣点教学”的实施,关键是找准兴趣点设置的着力点,即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在哪些环节设置兴趣点的问题。

首先,实施“兴趣点教学”,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设计,实行单元授课,将单元知识学习的第一课作为单元设计的最重要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籍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知识背景、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知识趣闻、应用前景等,作为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要从单元教学的整体上合理设置兴趣点,越是知识相对枯燥、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的环节,越要注意兴趣点的设置,使学生保持在较高的学习兴奋状态,用兴趣抵御倦怠,用兴趣消减难度,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实施“兴趣点教学”,要注意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情,特别是学生在一天中、在一节课中精力集中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注意在学生精力易分散的阶段设置兴趣点,调节课堂氛围,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一天中每一节课的兴奋程度有很大区别,一般来说,上午学生的课堂兴奋度高于下午,上午第二节的兴奋度高于第一、三节,第四节课兴奋度最低。在一节课中,处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因为连续集中精力的时间长度不同,教师应在授课的初始环节以及学生精力易分散的时间环节设置兴趣点,从而维持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思维类型不同,决定了学生听课的重点难点不同,听课状态不同,接受方式不同,课堂表现不同,当然他们对不同知识和不同授课方式的兴奋程度也不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授课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兴趣点。

第三,实施“兴趣点教学”,要创新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探究,充分体验学习过程,变呈现式教学为生成式教学,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知识生成的过程和知识构建的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

第四,实施“兴趣点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还要备自己,充分了解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教师自身独有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第五,实施“兴趣点教学”,要求学校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课表安排、教学规范、自习指导、作业设计、考试管理、课外学习指导等方面,构建适合本校学生学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课表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的思维特点、学生在一天中学习兴奋程度的变化规律,要合理搭配学科课时分布,充分考虑学生思维总量和作业量的均衡,要注意文理科课时的搭配,让学生学习思维进行符合思维规律的适时转换,避免思维疲劳的产生。

“兴趣点教学”研究是建立在有效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实践探索,“兴趣点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兴趣点教学”研究作为我市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参与研究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体,要不断学习,加强对教材整体框架的研究,着力于每个学生的最优化发展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