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济南教师建议优化教育心理环境

济南教师建议优化教育心理环境

济南网视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增强教授认为:“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我们也确信: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或多或少地暗合着某些学习心理与规律。《学习优势教育研究》在我区的开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注学习心理的窗口。本文主要就教育心理环境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非器,人非物。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大写的人。尊重、激励、唤醒应成为优秀教师课堂行为的关键词。教师眼中有“人”的存在,就可以使课堂洋溢人性的光芒,师生便生活在一种幸福之中。

美国学者里德利等人在《自主课堂》一书中,大力提倡创造绿色的课堂环境。绿色环境的主要特征是:温暖,学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纳;不要让学生感受到为难,也不要诱哄着学生去学习;每个成员都是有价值的一员,都享有地位、尊重、基本权力、权利义务;无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如何,都应该让学生看到,你在关心他们每一个人。我们不难发现:在创造绿色课堂环境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作为教师,我们无法要求学生率先实现转变,真正要完善的恰恰是教师自己。

与绿色相对的则是白色环境,其特征更多是恐怖、压抑、紧张,在白色环境中期待学生产生主动地思考和灵性的思维几乎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已有的优势且不能充分发挥,更不可能奢谈学生潜能的挖掘了!

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数学教师就是严肃的、严厉的、严格的。我们不否认严肃、严厉、严格有其特定的教育价值,但仅有严肃、严厉、严格的数学课堂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教师为什么会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肯定是我们数学教师自身出了问题。从《河南商报》2008年9月提供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现今的中小学生,比较喜欢20-30岁之间的年轻老师;四成学生都希望老师是研究生以上学历;75%的学生表示,喜欢长得漂亮的老师上课;几乎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和老师做朋友;认为教师对自己影响比较大、非常重要的个性品质第一位为正直诚实,占46%,排在第二位的是风趣幽默。作为教师,无力也无必要改变自己的年龄、容貌,但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和孩子们一起沉醉在学习的快乐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段话语、一个手势就可以做到。教师应作快乐的教者,学生应作快乐的学者。因为快乐,教得更好,因为快乐,学得更好。数学课堂同样可以充满笑声和欢乐。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关键的一个核心词是温暖。教师应努力用爱的力量拉近每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多种调查研究都证明,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不是智力上的差异,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差异,其中人格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对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人格培养。日本提出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的精神。新加坡也从重视智商教育中摆脱出来,重视情操教育。美国提出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品格教育。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学校不只传播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品德、性格的培养。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就曾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著名心理学家萨勒曾对一群4 岁的孩子做过一个跟踪研究。他对一群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实验结果:2 / 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要么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要么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我们不清楚这些接受研究的孩子,尤其是那1 / 3 选择当时就吃一块糖的孩子,在后面12年的受教育的过程中,有多少教师为他们提供自制、自信、坚强、自我肯定的榜样示范。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的教师的人格示范必定可以给孩子积极的行为导向。

三、描绘积极的教师期望

这可能是很多人听过的故事: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未来理想写一篇作文。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用了整整半夜的时间,写了七大张,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梦,梦想将来有一天能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很详尽,画下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还有房屋建筑和室内平面设计图。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交给了克利亚老师。然而作业批回的时候,老师在第一页的右上角打了个大大的“F”,并让蒙迪·罗伯特去找他。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克利亚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毛头小伙,认真地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思想离现实太远,太不切实际了。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驯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定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的“F”很大很刺眼,但正是这份作业一直鼓励着蒙迪,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创业的征程,多年后蒙迪·罗伯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梦想。

当克利亚老师带着他的30名学生踏进这个占地200多英亩的牧马场,漫步在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建筑场时,流下了忏悔的泪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时我做老师时,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有梦才会有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拼搏!老师啊,您千万不要偷走孩子的梦!

1907年,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俩人打赌。詹姆斯说:老伙计,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卡尔森笑着摇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纳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从此以后,只要客人到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甚至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最后,出于无奈,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作为教师,也应在学生的心里挂上一只精致的“笼子”,然后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向美好。

著名射击运动员埃蒙斯两次在奥运会决赛的最后关头失手。雅典奥运会梦游般地脱靶,北京奥运会上又上演离奇的4.4环。埃蒙斯再次重演4年前的错误,说明他无法摆脱当年脱靶带来的心理阴影。心理专家表示,“埃蒙斯魔咒”其实在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存在。怎样才能有效摆脱掉“埃蒙斯魔咒”呢?心理专家给出的答案是:必须脱离“失败画面”。所谓的“失败画面”,就是当初的失败情景。“不要给自己过多的暗示,不要什么都往当初造成自己失败的画面中靠。”专家们认为,在近似于“埃蒙斯魔咒”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做的是回收注意力,是把焦点放在手头的事情上,并多进行正面的自我暗示。

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设计了“期待性评价”。有些学校每学期初都请教师为每一个孩子写“教师寄语”,后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家长,请家长为孩子写“家长寄语”。在有些班里还设计了“愿望树”式的评价:学期初,教师在班里一角设计一棵愿望树,请每一个学生在树上挂上自己的学期学习愿望,在期末进行比较,每个人都在自我与他人的期待中成长。

期待具有巨大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好一点儿,走得更远些。教师是这种魔力的拥有者,给孩子描绘一个梦想,给孩子种下一个期望,就给了孩子美丽的未来。

四、建设富有活力的课堂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以一连串追问,刻画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文化的基础情景:“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高兴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安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发?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中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答复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确毛病?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法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感到你的精力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辩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与创造的惊喜?”

教师最大的魅力在课堂上。在一份问卷中,88%的受访学生对讲课不好的老师“深恶痛绝”。教师最好的师德表现也在课堂上,高尚师德的标志就是上好每一节家常课。

1.把微笑带进课堂。

爱因斯坦说过:善于宽容,是教师修养的情感问题,宽容中蕴含的理解、信任、平等,表明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浸透了一种对事业、于孩子的诚挚和热爱。教师的微笑无疑是课堂上创设和谐氛围的最有力的工具。

把教师的微笑给几个“好”学生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面对暂时困难的学生;把教师的微笑给学生“好”的表现时或许不难,难的是如何面对“错”的局面。教师的微笑应“阳光普照”,既应允许学生的“胡言乱语”,更应倡导学生的“异想天开”。

2.把鼓励带进课堂。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尴尬:在某些评优课上,教师除了用“好”“很好”之外,根本不会表扬学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平日课堂上,有些教师在没有同事听课时不训斥学生就已经是好脾气的时候了,表扬学生是课堂展示的时候才用的。但没有日常的积累,说好话也会是很困难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在成功的路上去追求更大的成功,孩子或许就在离成功不远的地方,教师有责任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能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的各种探索,好的评价能激发孩子更多智慧。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探究、验证,先把圆转化成正方形猜测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又通过折纸把圆转化成三角形验证了这个公式的正确性。然后教师表扬了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同时提出:圆还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是否也会得到同样的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学生又选择转化为另一种已学过的图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新的成功体验。

3.把思考带进课堂。

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探究,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智慧。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要鼓励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掌握学习的真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里占据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现、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的最主要的精神需要呢?这里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4.把机智带进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著《学会生成: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育机智肯定不在传递知识或拿出现成真理的过程中,而在于发现矛盾、深入思考和交换意见的进程中。在崎岖的山路上总有更多的美景,在思考的路途上总有更多的智慧。

老师们总是抱怨:我们按照某些教育名家的教学设计来组织自己的课堂,怎么就不灵呢?缺少自己的思考、脱离自己的实际、放弃自己的风格怎么会灵呢?还有老师说:我更希望多多预设,但不希望所谓生成,教师无法控制学生的思路,拉不回来不是很没面子吗?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说:“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走教案是走不出机智的,多预设肯定会有多的生成。课堂上总会有些教师预计不到的情况,如何在被动的变化中形成主动地调控,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同时也是生成教学机智的重要诱因。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孩子们同样给了教师成长的机会。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里,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终生受用的财富。学校和课堂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当每一个教师都能从一个朴素的心理学家走向自觉的时候,教育和教学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