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从唤起课堂上的师生“共鸣点”开始
学生教育从唤起课堂上的师生“共鸣点”开始
2014-05-15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济南网视讯:曾经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政治课,主题是海峡两岸的交流。授课的教师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显然备课很是充分,而且也显示出了较好的教学基本功。但是在讲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表现时,在这位老师进行一般性地讲述时,我的脑海中突然就出现了刚才在进入校门时所看到的那副“热烈欢迎台湾师生代表团来我校访问”的横幅。不知这位教师是否知悉此事,但我心中暗想,如果此刻这位老师列举出这个实例,并由学生来谈对此的感想,那么通过学生身边正在真实发生的事情,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两岸同学之间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必要性,这必将有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
这样类似的课例听得多了,就使我开始思考,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的充分参与,进而在思想上或感情上实现相互感染、互相激发,这种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对于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推动力,这就是共鸣的力量。
据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支凯旋而归的英军在途经一座大桥时,为了展示军威,部队步伐整齐的齐步通过大桥。但谁也没有料到悲剧发生了,整个大桥瞬间坍塌。分析原因,就是当部队步伐的振动频率和大桥自身的频率形成了一致,结果发生共同震动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共振现象。共振现象告诉我们,当两个物体达成共同时的作用会比单个物体的作用要强得多。把物理学中的共振现象如果移植到课堂教学中的话,那么教师和学生的共振现象就应该是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师生共鸣点。
我们知道一节课是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的,既不仅仅属于教师,也不可完全放给学生,否则就成了“一言堂”或者是“游乐场”。而课堂教学的效益也显然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决定的,教师在教学中全心全意地想顺利完成既定的所有教学目标,而学生也是渴望掌握全部的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师生都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着,当双方行为过程恰好达到共同点时,也就是教学和学习的最佳结合,“共鸣”的“威力”就能够发挥出来了。
现在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达不到理想的最佳效果,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要么太关注教师授课方法的变革,要么太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忽略了二者的结合,没有形成结合的共鸣点。
那么,该如何唤起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鸣点呢? 其实,有时认识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对我们教学有重要意义,我们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想这也不是一个套用一下原则或者公式就可解决的问题,而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题。我认为可以尝试着从这些领域来着手:
1.选择既适合教师特点又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
我曾经听过一节历史课,内容是“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在讲述背景时,教师设计的思考题是“史料解析:我为欧洲选择未来”,通过提供的史料,假设学生是欧洲的政治家,将会为欧洲的未来做出什么选择;在讲述欧共体建立时,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是“我来打破通向一体化的坚冰”,由学生来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讲述一体化建设时,教师又抛出了一个分组讨论题“我替各国进行谈判”,同学们分别站在德国、法国、荷兰的立场上进行商业谈判;当讲述欧盟初具规模时,教师邀请了两位曾到欧盟游览的同学给全班描绘“我眼中的欧盟”。
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师生对话自然流畅,还常有笑点爆发。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们一定能掌握好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而且分析、判断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我发现这节课达成了若干个师生共鸣点,师生互动良好,究其原因,恰当而科学的教法功不可没。
2.精心整合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我们不妨把这个话题拓展一下,学生对知识感到乏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相比生活有距离。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将法则、公式、原理等看似枯燥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也许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基础教育课程的知识起点就是源于生活的发现和启示。它不同于高等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而我们的教师过于重视落实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与生活的联系,使得本来应该是活生生的知识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与学生一起形成教学上的“共鸣点”。
3.尝试位置转换,加深师生思想联系和感情信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落实知识点,应用知识点。但如果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再来审视这些知识,会不会生出另外的认识和思考?
假如,教师在讲述知识时,特别讲述一下自己最初对此的认识偏差、迷惑乃至错误,后来的纠正、明晰和提高。对于这样的讲述,不必担心会动摇自己的地位,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加入对话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这类知识,在倾听教师的讲述中会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有甚者会不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讲述中。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师生在对话中逐步形成的师生的共鸣点。我想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能很好地利用好这一点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因此教师在关注自己教学的同时应该更关注一下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比直奔自己的教学任务而言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既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认识知识、把握知识,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才能成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过程,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效课堂”。
可见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形成教学共鸣点的前提。而这种交流并非一定是在课堂中才能实现的。在实践过程中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狭义上的共鸣点,指师生间在课堂上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相互交流形成的共鸣。这种共鸣点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二是广义的共鸣点,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展现与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相一致。这种广义的共鸣点是教师在与学生的密切交流中,与学生拥有更多的相同语言而形成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广泛的交流会大大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甚至是崇拜感。
教学的共鸣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一的行为,也不是教师为迎合学生的喜爱而采取的应和行为。唤起师生的共鸣点是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而采取的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并需要教师具备一系列的保障条件:
1.教师要注重研究学情,吃透课标,根据学情来对教材进行取舍,根据课标要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共鸣点的不固定性。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教师该讲的就讲、该少讲的就少讲、该不讲的就不讲。能让学生参与自学的就放给学生自学、能让学生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动手做到的就大胆地放给学生去亲手探寻。
2.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学好学的氛围。没有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讲就要讲得精彩,讲得风趣、讲得有吸引力。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的精彩讲授中。要互动就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不但要动脑而且还要动手。学生的大脑一旦真正动起来,那么学习过程也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3.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学技巧的合理应用。教学过程要体现生动性,准确地使用手势、动作、语调、眼神以及生动、形象的表演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演员的表演,同时教师又像是个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表演起来。而我们有些老师就不会表演又不会导演,于是总抱怨学生太差,这样的认识怎么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呢?
4.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师生互动是师生共鸣的特征。教师的“动”体现在把问题以什么形式抛给学生;学生的“动”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学共鸣点的要点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共”起来,才能实现“鸣”,也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达到的那种“高效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与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携手学生共同创造出一个个充满了交流、合作、对话、互动的课堂,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唤起共鸣,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和谐高效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