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改”到“评价” 济南作业评价改革反思
从“批改”到“评价” 济南作业评价改革反思
2014-05-15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济南网视讯:从“批改”到“评价” 济南作业评价改革反思。某年级学科组趁周六学生在校期间提出申请,要组织一场学科竞赛。年级领导觉得老师的积极性需要保护,于是答应了。事后却发现,那张以竞赛为名的考试试卷却原封不动地留在学生手里,相关学科教师并没有对这次竞赛试卷进行批改,当然也谈不上什么讲评。按照大家的惯常思维,这场以竞赛为名的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后来,通过调查发现,该学科组考试的目的再简单不过,老师们无非是觉得周六学生在校(教育局规定寄宿制学校学生两周一次回家),时间不利用起来太可惜,于是以竞赛为名,拿张试卷占有学生的时间而已。“不是大家一直就这么做吗?”——学科组老师如是说。
这事要是放在过去,可能就这样过去了,没准组织考试的学科教师还落下个认真负责的好名声,但在实施新课改近七年的竞业园学校,却定性为是一起教学事故。结果是学科组教师受到一定的惩处,还在学校做了检讨。原因是这种没有计划、没有设计、没有批改、没有讲评的“四无”考试,不仅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任何效益,相反,是一种在教学效果上做减法的行为,在竞业园学校,这种“反教育”的行为若不剔除掉,就永远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
我们认为,考试是一种严谨的教学活动,通过考试,对于学科教学要起到总结、反馈、矫正、补偿、改进、提升等作用。教师要在考试中发现自己一个阶段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照自己的行为作出及时地矫正;学生要以考试为鉴,认知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并通过比较、反思、讲评、补偿训练等,实现新的学习。实际上这个过程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过程。若随意设置考试,必然加重师生工作、学习负担,负担越重,做好的可能性就越小,付出的成本就愈大。若学生的一场考试没有经过以上所说的严谨规范的过程,这个考试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没有意义的考试伤害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伤害的是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和对于教师的感情。这种考试难道还不是在“反教育”吗?!
二、当堂训练,更需要当堂评价
在竞业园学校,对于考试会有严格而规范的要求,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违规。而对于日常的课堂训练,却是另一种思维。
学校要求教师的所有训练都要在课堂上完成,而且一定是以考试的要求完成训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科长完成对训练的批阅,学生本人在课堂或课下用双色笔作出矫正,而教师所做的工作是管理与评价。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以考试的要求训练学生,不能实现学科长对训练的批阅及学生本人的自我矫正,这个教师的教就是不达标的。
新课程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为此,我们运用“单元整体问题导学模式”,在课堂上把认知目标的任务交给学生,把自学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把展示的舞台送给学生,“课堂训练”是达成课堂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当然还是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训练,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矫正,实现自我成长。如果一个教师在学生完成课堂训练或者课堂作业之后,按传统的做法拿回去批阅,那是很危险的事情。
为什么呢?课堂上学生的训练出了错,只能是自我矫正,而教师不明就里地拿去批阅,不仅不是在帮学生,相反,是把学生学习、提高的权利给剥夺了。试想,学科长(按“有效教学”要求设置,学生人人都是不同学科的学科长)可以在对同伴的训练与作业的批阅中得到一次训练,同伴的错误无形中给他竖起了一个警戒杆;而出错的学生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最及时的信息反馈,并在同伴的帮助下获得及时的矫正。这种优势,在教师的批改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是空耗了教师大把的时间与精力而已。试想,教师在为学生批改的这个时间段里做的是什么?不客气地说是“替犯错的人受罚”,而且受了罚别人还不一定买账。
三、优化管理,变“批改”为“评价”
或许有人会问,教师就不用批改了?是的!试想,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能省去批改的苦痛,那将会是多么庆幸的一件事。那么,教师在学生的训练中的作为是什么呢?
回答是“管理与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实施管理。
首先是对小组的管理。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合作,实现对小组学习的管理。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单》,对学生的预习、自学、合作、课堂展讲、问题生成、课堂训练等做形成性评价,量化到小组,学生会为了集体荣誉去学习,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
其次是学科长管理。抓住学科学习负责人——学科长,实施学科学习管理。教师要对学科长的学习技能进行培训,利用“学科长会议”对学科长的学习技能、小组学习技能进行系统培训,在我们学校已成为教学的常规。老师们需要用好这个平台。
第三是要实现多元评价。在训练单的设计中要留出多元评价空间,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组长评价”“学科助理评价”没有作出评价前,教师不要轻易做出自己的评价。一只苹果在没有成熟前就一定不要摘下来,否则就永远没有成熟的机会了。我们有些老师不喜欢组织学生评价,急于实施教师批改或评价,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很可能就止于此了,失掉很多继续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一定要到最后实施自己的评价,而不是批改。
通过评价,教师会借助学生训练中的双色笔纠错,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在课外做个别辅导,或矫正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
以上是针对课堂训练提出了教师要进行“管理与评价”,而不是“批改与矫正”。那么,对于“有效教学”实施中的课堂工具《问题导读-评价单》应该怎样处理呢?
传统教学中不重视预习或者没有预习,故而低效。新课程有效教学强调预习,我们的老师们开始认识到预习对于课堂的意义,甚至把预习作为了课外作业,这个理念很好。只是对于预习的处理还是很传统,为了保证预习质量,有些教师对《问题导读-评价单》在课前做批改。其实同前面的做法一样犯了“代人受过”的错误。学生在《问题导读-评价单》的错误,其实不用批改,只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双色笔去自我矫正就可以了,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就是对于学生预习的质量按一定标准做出等级评价,当然,这个评价一定是放到学生多元评价的最后。注意,一定要实现多元评价,否则,学生的课前预习质量就很困难了。
从“批改”到“评价”,只是一词之差,却是我们学校课堂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客观上看,我们的改革触及到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也许,再过一个阶段,还会发现课堂上的其他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再次实现新的提升,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