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济南教改新思考:莫让教改失去了平衡

济南教改新思考:莫让教改失去了平衡

济南网视讯:众所周知,近几年,全国教育界正涌起一股“杜郎口热”或称“杜郎口旋风”“杜郎口现象”“杜郎口神话”。各地学校都在争相学习,积极借鉴,锐意改革,竭力想把自己打造成“杜郎口第二”或“第二个杜郎口”。一时间,群情振奋,全国沸腾,似乎又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曙光。其实,静心回顾一下,这样的“热度”,何止这一次呢?在过去二十年里不止一次掀起过“洋思热”“永威热”“汨罗热”……可是,我们改革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能出现像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学校呢?为什么没能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呢?为什么没能形成有效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教学经验呢?为什么没能出现像蔡林森、崔其升这样的校长呢?亦没有涌现出像程翔,郑晓龙那样的名师呢?杜郎口中学对传统课堂颠覆性的变革也来自洋思中学的改革经验,为什么杜郎口中学成功了呢?这些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我们无法逐一解答。不过,笔者在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这些改革中,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的改革之所以不成功,和以下几个方面失衡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形散有余,神聚不足

哲学上讲: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意思是说,形式是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内容的外观,是内容的现实。我们学习名校经验,自然需要先从其外部的形式着手,然后由外到内,追本溯源,探求挖掘其深处的精髓所在,这本无可厚非,也符合心理学的一般认识规律。但是,如果我们老是把目光聚焦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上,而忽略了其实质深邃的内容,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不可避免地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误入了形式主义的歧途。因为,内容决定形式,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的内容。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马克思说过: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从十几年前的学习“洋思之路”,到近几年学习“杜郎口模式”,期间还有学习“河南永威中学”“临沂罗庄中学”,“汨罗经验”……无不笼罩着形式主义的阴影。

记得学习洋思,教师们最大的感受不是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教学理念,而是原来白天要坐四节课的班,现在晚自习还要再多坐两节课的班,比以前更累了;学习罗庄中学,只不过学校里处处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语口号,五彩缤纷,学校比过去更美了;学习永威中学,师生们让其出奇制胜的法宝——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四清”活动,弄得筋疲力尽,心力交瘁,负担比先前更重了;如今学习杜郎口模式,人们看得最多的似乎不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而是黑板比原来更多了。撇下了精髓,脱离了内容,而只是专注于新鲜的形式,新奇的模式,岂不是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让人得不偿失!又像买椟还珠的古人,让人贻笑大方矣!试问,这样的教改,有多大的价值呢?

二、统一有余,个性不足

每每遇到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或是教学理念,领导们大都喜欢搞“一刀切”“统一化”。前些年,学洋思,于是全校清一色地全是“洋思”,后来又学汨罗,于是纯一色地都是“汨罗”。而今杜郎口又热了起来,自然风风火火的都是“杜郎口”了。无论你是青年教师,还是中年骨干,亦或是老年泰斗,都要唯杜郎口马首是瞻;也无论你是精英型,还是学者型,是经验型还是科研型,都要从杜郎口从头学起,从头做起。放眼全校,从头到脚,都是杜郎口,从老到少,都是三三六。领导看着满意,想着得意,富有成就感。试问,这是真正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吗?

笔者认为,向先进学习无可厚非,向成功取经当然可取。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采众家之精华,去一家之糟粕,成一人之个性,铸一师之特色。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才能酿得佳蜜。而不是像工厂里一个模子出产品,型号统一,整齐划一。如果那样,就悖逆了学习的实意,偏离了改革的轨道。教改,更多地应是提倡一种精神,一种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勤于实践的精神。教改,不是在推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后,又给教育和教师戴上一个新的“紧箍咒”。鲁迅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样,一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才有生命力,才有影响力;一个学校有自己的特色,才有吸引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踩着别人的脚印,永远走不出自己的路。一味地强调统一化,不但不能成就学校的特色,恰恰是束缚了教师的个性,抹杀了学校的特色,与教改的初衷背道而驰!改了这么多年,我们周围既没有打造出数量可观的地方名校,也没有造就一定数量的区域名师,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三.浮躁有余,安静不足

俗话说:“宁静方能致远。”然而现实中,往往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刚刚出炉,领导们都愿意一马当先,率先学习,生怕落于同仁之后。学习回来,开几个教干会,骨干会,或是教师会,就拍板定案,立刻上马。尤其是上级领导们建议的,提倡的,要求的学习典型,更是十万火急,不惜代价。然而,学习不到几天,教师还未完全适应,师生们都还不很熟悉,领导们就忙着做宣传,作报告,吸引人来参观学习,如果县里有开现场会的设想,积极性就更高了,都争着抢着要开现场会,像是拍卖行里竞标拍卖一样热烈。学习的积极性高是好事,想办好学也是好事,但是,办学是长期的,也是需要安静的。浮躁对于办学教学没有任何好处。记得当初,全县学习杜郎口最热的时刻,有三分之二的学校在追随效法,有的学校也真的如愿以偿地开了现场会,也真成了全县学习的典型,作了典型发言,教改的效果报告得很是理想,真实的效果却是不尽人意,而现在,也没人再提那些所谓的“典型学校”,也没人再去“典型学校”参观学习了。只剩下几块孤独的黑板在寂寞中回味着往日的热闹与辉煌。

因此,有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就不正常,教育应该是默默地去搞。”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也指出,校长要安安静静办学。何谓“安安静静办学”,就是要克服浮躁和虚荣,排除各种干扰。不要整日里追求浮华,做表面文章,盲目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记得前些日子,李镇西校长在他的博客中发表声明:“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只为还师生一个安静,还学校一个安静,更还教育一个安静!李校长可谓是用心良苦,富有远见卓识!此举应该值得效法。

四、善始多了,善终少了

学习别人,大都有个惯性,开头容易,坚持最难。古人说得好“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里用在学习教改上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当年学习杜郎口学校几乎涵盖了全县所有乡镇中学,而如今两三年过去,几乎没有剩下一所学校在坚持实施“杜郎口经验”。粗略估计一下,他们的学习寿命不超过三年,短的不超过两年,最短的甚至不超过一年、半年。教改就像是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辛辛苦苦了一场,本以为得到了不少,想不到最终的收获却只有一个玉米棒子。又如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和他的石头”, 每天他都要把巨石推到山顶,而到了晚上,那块推到山顶的巨石又会滚落下来,结果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一会儿倒向这风,一会儿又追逐那星,今天这样教,明天又那样改,结果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不知路在何方!这种教育的内耗难道还少吗?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而杜郎口的成功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杜郎口用漫长的八年时间,才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教改的品牌,而且,现在还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正如崔其升坦言:“只要是改革,就永远在路上!”而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梦想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功,岂不是有点拔苗助长,不大现实。

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白: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长远工作,教育教学的改革更是任重而道远,难靠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改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长跑,既要有崇高远大的目标,又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既需要求真务实之才,又需要有淡泊名利的之心,心无杂念,心系一处,心志坚定,心念和谐,才能创造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片新天地!因此,教改要想成功,和谐最重要,平衡是关键。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