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懈努力
济南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懈努力
2014-05-15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济南网视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根据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完成了50所公立幼儿园建设,提高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推进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标准化,完善了教师素质提升和流动机制,促进了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在教育内涵的公平和均衡发展中始终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重大的工作策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人才。朴素地说,做一个好人,自食其力,服务社会就是最基本的人才。所谓好人,就是有好品德、好身体、好性格,在不给社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有能力回报社会的人。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人的潜质是不同的,“三个文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学历不一定等同于人才。但是,人才一定需要正确的教育。基础教育如果不能为培养学生的好品德、好身体、好性格打基础,谈何教育?一个人不能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怎么算的上是个人才?所以,正是基于这种人才观念,我们在全省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追求教育本质的回归。
这几年来,我们始终用四个字来定位教育工作的目标,这就是“教好教会”。从学生层面上来讲,就是要让学生学好学会。教好,就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用“规划纲要”的话说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会就是养成学生的好习惯,学会应知应会的知识,保持探索的兴趣和一颗童心。学好学会就是让学生通过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
有人认为这是不是太简单了。我想这种简单还真是不容易做到。目前,“教好教会,学好学会”正在成为被大家普遍认可的一种思想,一种教育追求的原则。但是,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要完善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进一步树立公共理性观念,通过一系列打基础比发展的指标,对学校进行引领性的评价。否则,“应试教育”的惯性,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和家庭的某些认识,都会把我们的努力搞得七零八落。大家知道,我省自2008年全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坚持采取了很多的行政措施,坚决规范办学行为,整治乱加班加点、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象。我市按照全省的统一步骤进行了严厉的管理和积极的引导。坚持这样做,就是引导学校要遵循办学规律找到各自工作的起点和边界,定位自己的目标,目的就是为不同学校的发展和不同学生的成长搭建多样化的“过河的桥梁”。以此营造人人都能成功成才的氛围,让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让学校多样特色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和每一所学校找到自我的价值。同时,学校发展性评价也要有基本的统一的尺度,如全市实施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如果一所学校一次性合格率低于85%,就不能评为先进,目的就在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业水平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永远要靠“真功夫”。
要着力构建德育为先的育人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新德育内容和方法,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全员育人,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坚持教师在教学中育人,提高育人的责任感和工作水平。大力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育人中的作用。
要不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为学生“学好学会”搭建良好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和谐的三级课程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开全开齐开好课程,促进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是一个不能浮躁的培养人的过程。多年来,虽然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都在努力的思考与实践,但是,客观地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风破浪济沧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一个教师“教好教会”,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学会”,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