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没底的杯子

没底的杯子

济南网视讯:

新学期的第一次作业交上来了,一大摞崭新整齐的本子放在办公桌上,仿佛还能嗅到油墨香。

批阅过程中,我发现其中夹着一个旧本子,封面有些破损,都卷起边儿了,这是上学期用过的。隔天的早读,我找到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用新本子?”他一只手摸着头笑着说,“这个本子没有用完呢。”我竟一时语塞,只能笑答,“啊,原来是这样。”还好,我没有用兴师问罪的诘责语气。此后的一段时间,那旧本子都会出现在那一摞作业中。每当批阅他的作业时,是要费点事,要多翻些。然而,我又没有任何让学生更换的理由。

“新学期就必须用新本子”,似乎早已经约定俗成,没有人质疑过或者违背过。这是我们的思维定势,并习惯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执行。然而,我们有时认定学生的问题,不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合乎事理,而往往只是因为不合我们的心意而已。所以要治服己心之中的控制欲,不把学生成为教师个人意愿的附庸。

事情很简单。旧本子用完了,他自然而然地就换新本子了。

明天要上作文讲评课。我从所有的作文中精心挑选出两篇,准备作为范文在课上读。课间,我把这两篇作文的作者叫到办公室,向他们宣布这一决定。或许在我看来,这对于学生是件荣耀的事情。我告诉他们,拿回去把自己的作文读熟,明天在班上范读。

其中一个男生双手接过作文纸,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像我期待的那般。等男生离开办公室后,另一个女生却仍然站在我身旁,也不伸手,只是努着嘴,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她,还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吐出一句话,“能不能不在班里读我的作文啊?”我很诧异,问道,“为什么啊?写得挺好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质疑。她脸蛋泛红,低声说:“我在作文里写的是家事,都是真实的,不想让全班同学知道。”原来是这样,我无法拒绝她的请求。

学生走后,我又把那篇作文读了一篇。内容也没有什么隐晦的故事,然而她的顾忌也不无道理。我只关注到作文本身的写作价值,却忽略了在纸面背后还有隐秘的心声。即便是荣誉,给予是一回事,受者的感受又是另一回事了。

还好,这一切都发生在课前。

我翻开他的默写本,翻到早读刚默写的那页时,飞舞的红笔停了下来。咦,这字怎么不像他写的呢?班里每个学生的字迹,我都能认出来,对他那把潦草的字迹印象格外深刻。我迅速地将默写本从头翻了一遍,这次作业的书写确实不一样了,横平竖直,字迹工整,像描红一般。字里行间都带着某种刻意,放佛在说,老赵,咱这字怎么样啊?我似乎能够想象到这样的情景——他紧握着笔管,一笔一笔地把几首古诗写完,凭着意志对抗旧习。我用工整的字体,写上了一句话:改变字迹,改变自己。并且给了个满分。

从这次作业起,他的书写居然都能保持在新标准之上。

当然,他现在的书写水平在班里也只能算中游,然而对他而言,不可不谓脱胎换骨。或许,就在写前的一瞬间,他给予了自己一种强烈的期许,要拿出最大的能量把字写好。幸好,他的这种向好之心没有湮没在我批改作业的哗哗翻页声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诚恳的认可,让他一时的冲动转化为长久的行动。更令人喜悦的是,开学至今班里已有四位同学有了这样的小蜕变。

这也提醒了我,在拿着标尺评判学生时,要留些神用心察觉,不要一味追求标签量化,免得错过每一个这样带着热情和希冀的小改变。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我们且不要随意妄谈尊重,至少要先从了解和理解开始。

在我们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老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只谈教书育人,不谈怎么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给学生平等的对待,给学生细微的关注……就像往一只空杯子里倒水。

对学生的尊重是这个杯子的底。如果这个杯子没有底,要倒多少水进去呢?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