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 新学期,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新学期,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济南网视讯:说起教师读书,我觉得是个很沉重的话题。

作为教师,我不想否定我们自己,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教师真的已成为不读书的人了。当然“我们”在这里是个集合概念,而不是全部。说到这儿,老师们可能不高兴,但请大家看看我们周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这里有个细节,就是近年来呼吁教师读书的声音很高,比如高万祥、张丽钧、王崧舟、张文质等老师都曾在多种场合强调教师要读书的问题。请大家注意,这可都是我们队伍中的知情者啊。当然,教师不读书的“秘密”外界也是知道的,著名媒体人王开岭最近不就含蓄地指出来了吗。再如我校的读书群曾聘请一位名师任我们的读书顾问。可过了一年人家就退出了。原因是:对话不平等,没法交流。言下之意,群里真正读书的老师太少,人家感到很委屈,不划算。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我甚至觉得有种心灵伤害之感。可仔细一想我们的读书就是少啊。

苏格拉底说,为什么去爱?因为缺少。那么套用过来,为什么强调教师读书?也是因为缺少啊。

教师不读书甚至读书少,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真的希望这个秘密别成为学生反驳我们的理由,这是教育的尴尬和悲哀。也暴露了思想教育的一点虚伪,因为我们一直在强烈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好好读书啊。

林格说,教育是没有用的。为什么?他以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智力,而是把自己的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这和斯大林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斯大林不是说过,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其实无论是传递精神能量还是做灵魂工程师,离开读书,离开广泛的阅读,这些担当就无从谈起。在此,我同意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我们读书一是为了学以致用,更主要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应有的精神世界。一句话我们的灵魂饱满充盈了,精神的能量才会巨大。

我特别喜欢读《绝代风流》和《南渡北归》这两本讲述西南联大教师生活的书。它们使我想起一个词——“范儿”。想起西南联大教师的“范儿”,这种“范”的内涵就是人格独立、敢于批判、沉潜专注、甘于奉献。在这一泱泱风范下,似乎每一位教师都可做学生的精神领袖,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向上,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教育时代啊。

钱理群说教育要为人的精神打底。朱小曼的教育观点是,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奠基。

试想,作为教师我们具备这样的能量吗?

蒋勋说教育是救人的事业。这话说得振聋发聩深刻极了。

救什么?让学生考上高中、大学就是“救”吗?考上北大清华、省实验、山师附中就是“救”吗?按此逻辑会有多少孩子我们是“救”不上来的啊。

其实只要教师依然读书,教育就有希望。我欣赏张文质先生的这个观点,因为读书就是自救,要救别人先要救自己。当然这和基督的救赎意义是不同的。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说,整个生命的过程就是学习。这种学习应是教学共同体的一种公共活动,是教师的修炼和砥砺。和学生一起学习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我觉得最后都要归因到人的改变和完善。这是教育的“根”和“本”的问题。事实说明只有读书才会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让我们的底蕴深厚,才会抵达某种境界,内心世界发生变化。胸怀、内涵、品味才会具有丰富的正能量。

美国研究阅读专家吉姆·崔里斯指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纵观一下我们和美国的基础教育,我认为我们就是输在阅读上。人之患在不好读书。当我们这些教书人都放弃阅读而将目光死死锁定在所谓的教材上时,教育和国家的危机也正向我们一步步逼来。为此有良知的老师应当有这种忧患意识。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这个核心更不应只由语文老师完成,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所有的老师都应是读者,是阅读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都应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去感召和引领学生向着书籍的高地迈进。那种认为读书是语文老师的事的观点现在看来是极为落后甚至是愚昧无知的。

今年暑假培训,不断冲击我的一个词语就是“整合”。这是新课标话语体系中具有种子能量的一个词语。它要求我们要冲破教材去开拓广阔的视域,这无疑对我们是一个新的挑战和考验。要改变的不仅是教法,我甚至以为就当下而言:不读书,无以为教。那种一年四季捧着一本书教来学去的教学只会把我们的教育教死。

客观有时是无奈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目前要实现精神的突围,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读书思考,做一个真正的读者,我以为这就是最好的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那么坚持读20天书会怎样呢?

新的学期让读书像呼吸空气一样成为我们的美好习惯吧。如此,我们会有一个广阔的心灵世界;我们会多一些教书人的气质;我们的面孔会因读书而改变。

读书是福。让我们在开学的钟声中大声读起来吧!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