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蚂蚁十日

蚂蚁十日

11月2日,对上市只差临门一脚的蚂蚁集团(以下简称“蚂蚁”)来说,是一个不眠夜。一面是央行、银保监会等四部门联合约谈,一面是网络小贷新规监管框架处处“扼喉”,此外还有官员直指“花呗”“借呗”侵害消费者权益,无论是哪一条,都足以引发舆论震荡,牵动蚂蚁神经。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五指山拍下之前,蚂蚁IPO也在火热进行中,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516万户,创科创板新高;申购金额19.05万亿元,刷A股最高纪录;拟筹2312亿元,成为全球最大IPO……每一个数据、每一次进展,都足以成为媒体关注的头条、公众热议的焦点。

一面是IPO闪电推进,一面是监管风暴强势压顶,自马云外滩金融峰会喊话十日以来,蚂蚁屡次被置于风口浪尖,可谓跌宕起伏。投资者最为关切的是,监管紧箍是否将影响蚂蚁IPO,蚂蚁该如何进一步规范业务,一系列产品后续走向又是如何仍待蚂蚁给出答案。

监管风暴是否影响上市?

11月5日,蚂蚁将在沪港两地同步挂牌上市。为了这个全球最大IPO,蚂蚁已准备良久。从8月25日公布招股文件、9月18日闪电过会、10月26日揭开发行价悬念,再至10月29日A股火热打新,在业内看来,蚂蚁IPO的每一步都走出了“加速度”。

然而上市前夕,敲钟未至,蚂蚁却先收到了来自监管的“大礼包”。11月2日晚,据证监会官方发布,当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对蚂蚁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巧合的是,约谈一事公布后不到半小时,银保监会官方再发消息,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新规”)。其中,无论是从原则上禁止跨省展业规定,还是联合贷款出资不得低于三成等条例来看,均足以对蚂蚁小贷业务构成重击。

要注意的是,目前,小贷业务是蚂蚁主营业务之一。据招股书披露,蚂蚁营收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该平台又由微贷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险科技三大块构成,其中,微贷科技平台以39.41%的占比居首,也就意味着,贷款类业务在蚂蚁的细分收入中占据了绝对地位。

就在两日后,蚂蚁即将赴沪港两地上市,监管约谈、业务受限,投资者“吃瓜”之余,最为关心的是,此举是否将影响蚂蚁估值?是否会导致上市后股价破发?

针对约谈一事,蚂蚁方面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蚂蚁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不过,对于是否会对IPO有影响,蚂蚁未作出进一步回应。

不少人士预测,监管约谈和网络小贷新规或将改变蚂蚁的估值逻辑,甚至有专家直言蚂蚁上市破发在即。

正如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所言,蚂蚁在挂牌前遭遇监管约谈和网络小贷新规,对其IPO本身进程应该不会有影响,但对于上市后的估值和市场表现会造成压力。

不过,在联储证券研究员马炜看来,蚂蚁在上市前夕突遇监管风暴,但对其IPO影响有限。一方面,蚂蚁IPO的市场热度犹存,业务根基牢固,监管风暴对蚂蚁短期业绩影响有限。另一方面,蚂蚁在上市前,接受最强的监管,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蚂蚁作为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对金融科技的监管绕不开蚂蚁,对小贷市场的监管同样绕不开蚂蚁。因此此次监管风暴既可以说因蚂蚁而起,也可以说是对整个行业的监管风暴。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此次A股发行引入了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机制”),超额配售权最高不超过15%。在绿鞋机制前提,以及众多明星投资方加持下,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蚂蚁破发可能性不大,尽管看上去蚂蚁业务遭受了巨大冲击,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只不过是消除了监管套利,让大科技公司们与持牌金融机构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约谈不是行政处罚,其中警告意味更大,因此不会涉及到上市流程。”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同样称,监管约谈不会对IPO进程造成过大影响。目前,蚂蚁的基本盘没有改变,支付交易、用户和商户规模都没有受到影响,但未来是否能支撑网络小贷新规中30%的出资要求,以及是否会对整体利润增速有影响,还要后续验证。

花呗、借呗等产品被戴“紧箍”

四大重量级部门联合约谈一家企业,此案例鲜少有之。在业内看来,蚂蚁此次遭遇的监管风暴,主要源于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仗“蚁”直言,他喊话国内金融监管大谈创新,批判银行是当铺思想,称巴塞尔协议是“老人俱乐部”,可谓是语惊四座,也在金融行业引发了巨大争议。

马云发言十日来,蚂蚁已被屡次置于风口。

监管“高规格”约谈,小贷业务再受约束,一切看似突然,但实则早已有迹可循。一个重要的信号是,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专题会议强调,“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虽未点名,但在业内看来也有对马云言辞的隔空回应之意。

与此同时,央行行长易纲近期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大型科技公司创新风险。作为金融游戏规则的改变者,大型科技公司虽然提高了金融服务水平,改善了偏远地区的服务需求,但个人隐私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数据鸿沟等问题却亟待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11月2日也发文称,无论是持牌金融机构还是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都必须保护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但相对而言,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郭武平还指出,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头垄断地位收取过高费用,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成本。此外,郭武平点名道,在收费方面,金融科技公司缺乏统一标准,一般高于持牌金融机构。比如“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

蚂蚁如今面临的监管挑战着实不小。正如苏筱芮所称,网络小贷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由银保监会管,金融控股公司归央行管,而蚂蚁目前的主要风险点就在网络小贷和金控这两个业态上,尤其是金控这块还有很多配套细则尚未公布,监管后续的手段中还有很多可发挥的空间。监管加码,对蚂蚁构成实质性冲击,尤其是花呗、借呗类业务将戴“紧箍”。

王蓬博进一步指出,除了监管挑战和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外,蚂蚁赖以生存的支付基础也将面临挑战。如果互联互通继续推进,类似美团、滴滴等场景掌控力度较强的平台,如果发力支付闭环,蚂蚁的用户和商户基础就有可能受到挑战,这些都可能会对蚂蚁的业务产生影响,进而对蚂蚁的利润增速造成冲击。

不过,目前网络小贷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一切仍尚有变数。马炜认为,蚂蚁和监管的博弈仍未结束。不过,所有的新金融归根到底还是落在金融上,金融监管的创新是有边界的,蚂蚁必须接受和融入现代金融监管的主流标准。要解决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都应当遵循金融监管的规则,在不超过金融监管边界的前提下规范创新。

微贷科技业务模式或将进行调整

实际上,蚂蚁此前也曾在招股书中作出相关风险提示,包括“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无法维持高速增长的风险”“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业务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风险”等。

具体来看,如遇到未能完全合规经营、无法保持合作金融机构对平台的信任、无法达到合作金融机构的预期、无法有效监控信贷风险及提供催收服务等情况时,蚂蚁将面临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减少等境况。

除了业务过度依赖合作机构外,蚂蚁称,其互助项目尚不作为保险产品被监管,但是不排除未来监管机构对类似相互宝的产品实施监管,从而增加相互宝产品合规的复杂性并大幅提高合规成本。

无法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亦是一大挑战。蚂蚁称,公司在业务过程中收集并处理大量用户信息,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用户画像、人群特征等信息。如果公司的用户信息被第三方不当获取、使用或披露,公司将可能面临消费者、商家、合作金融机构及其他平台参与方流失、对公司平台失去信心及信任的风险,甚至可能面临诉讼、监管调查或罚款,这种情况将严重损害公司的声誉,并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造成不利影响。

“正如蚂蚁所言,其业务高度依赖与金融机构合作。”苏筱芮指出,后续,蚂蚁可加大纯科技业务的比重,尽快将蚂蚁链等规模化、商业化,用真正的技术驱动来回应市场对科技公司身份的质疑;此外,可在金融监管框架内继续发挥自身的牌照作用,接受持牌机构存在严格杠杆率约束的现实,按照过往持牌金融机构的标准来继续展业。

“在IPO之前监管落地,实际上是对蚂蚁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确定的说法。”王蓬博进一步称,今后,很多中小网贷公司运营门槛将被抬高,但借款人需求依然存在,这部分需求只能由蚂蚁这种被规范以后仍有资金能力的机构来操作,这反而有利于市场集中。当蚂蚁已经成长为今天的体量,业务拥抱监管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具体来看,业务方向上肯定要首先落实监管要求,在此前出台的各项法规框架下合规经营。对目前监管质疑较大的数据和用户保护问题要加强重视。费率问题也要有一个明显的普惠方向的改善,只有真正对消费者让利,而不是凭借场景触达优势绑定。”在王蓬博看来,若蚂蚁的优势在于触达、让金融更便捷,那后续如何保持这种原发优势是其需要考虑的方向。此外,对支付行业的竞争仍然要保持敏感,如何面对行业竞争,利用科技手段去开拓更多的信用场景和发展B端企业服务,助力实体经济产业数字化转型才是真正值得探讨的方向。

于百程则认为,蚂蚁一方面需要重新申请全国牌照,另一方面联合贷款出资比例等造成的业务杠杆限制,对于其业务增长的影响也可能最为直接。待新规正式落地,蚂蚁的微贷科技业务模式将进行调整。不过综合看,蚂蚁上市后资金储备丰富,后续也可能采取其他比如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或者用纯科技服务的方式进行微贷科技业务。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