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文人在金陵兴修水利的重要举措
知名文人在金陵兴修水利的重要举措
2020-09-15
www.jnmtv.cn 编辑:济南全搜索
原标题:知名文人在金陵兴修水利的重要举措
南京倚河临江,灵动、柔美、绮丽的水,引无数文人词客讴歌赞美,留下千古的翰墨华章。然而,丰沛的水系又常常带来无尽的水患。农耕时代,治水如治国,深谙其理的正直文人,他们在南京任职期间,大都重视治水之策。但因为举措重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收获的评价往往也并非一边倒。比如王安石的围湖造田,千百年来饱受争议。到了明代还被推翻重来。
杨万里筑堤围田兴修水利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及第,曾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吏部员外郎等。杨万里的诗语言平易自然,构思新巧,时称“诚斋体”。他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传世的仅为一部分。他还著有《诚斋易传》,有《诚斋集》存世。
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杨万里出任江东转运史,权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署驻建康(今南京)。在任期间,为解决江东一带旱涝频繁的状况,组织青年筑堤修圩,开垦造田,得到时人的广泛响应。通过他的倡导,建康周围农村开垦的沙圩田连绵16万亩,土地肥沃,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可保建康百姓衣食温饱,安居乐业。
杨万里当过多年的州县官,深知水利对民生的影响。他在视察溧水时,看到沿河修筑的长堤和堤内的宽广圩田,对这里的水利工程大为赞赏,遂作《圩丁词十解》。他在序言中写道:江东水乡,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深入浅出地说明水乡治水方法。
有意思的是,杨万里还充分发挥诗人所长,亲自为圩丁们撰写劳动号子,以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诸如“年年圩长集圩丁,不要招呼自要行。万杵一鸣千畚土,大呼高叫总齐声。”“儿郎辛苦莫呼天,一日修圩一岁眠。六七月头无点雨,试登高处望圩田。”“河水还高港水低,千支万派曲穿畦。斗门一毕君休笑,要看水从人指挥。”他以非常朴实的民间口语歌颂劳动人民的治水创举,提出“水从人指挥”的概念,进一步阐明水利的重要。
杨万里为人刚直敢言,一生视仕官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放弃。在做京官时,预先准备好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家中,藏在卧室。还告诫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的待发者。江东转运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绍熙三年(1192)八月,因上疏指出朝廷“行铁钱于江南诸郡”的失误而冒犯宰相,被改知赣州,遂决然辞官,从此,再不入仕途。
张孝祥力疏青溪以通长江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唐代诗人张籍七世孙。他是绍兴进士第一,历任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隆兴二年(1164)三月,任建康知府,兼建康留守。他反对议和,坚决抗金。曾在建康留守宴中作《六州歌头》词,壮怀激昂,倾诉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据说,当时在场的主战派将领张浚闻之,深为感动,遂罢席而去。
张孝祥任建康知府期间,怀着“恻袒爱民之诚心”,因地制宜,切合百姓要求,推出爱民除弊举措。到任时,恰遭大洪水来袭,他专心治理水患,为民请命,赈济灾民,招抚流民,处置得当,处处显示其才能与魄力。当时,青溪河是建康城的重要河流,却因改为花圃而筑断,导致市内水路不畅。为此,他积极向上请求,提议尽快疏通青溪河,连接长江,避免城内发生严重水涝灾害。
乾道五年(1169),张孝祥因病退居芜湖,次年病故,后归葬建康,其墓在今浦口区老山黄悦岭。张孝祥善诗文,工词,词风接近苏轼,为豪放派重要词人。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王安石颁“农田水利法”废湖为田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佑四年(1037),随父亲王益迁居江宁(今南京)。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入仕途。三任江宁知府,先后居金陵20余年。
应该说,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其文学成就丝毫不逊于政治功绩。留下诗词作品达300多首,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开豪放词之先河,另撰有《字说》《钟山目录》等,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与诗人杨万里、词人张孝祥不同,文学家王安石的治水谋略更趋改革性质。
王安石执政后,熙宁二年(1069),颁行“农田水利法”。派出各路常平官(宋代常平仓提举官、管沟官、监官的统称)专管此事。凡吏民提出土地种植方法,指出陂塘、堤堰、沟洫利弊,而且行之有效,可按功利大小奖赏。还鼓励人民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垦荒废用地。“史称自熙宁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诸路所兴修水利田凡一万七百九十三处,为田三十六万一千一百七十八顷云”(梁启超)。
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罢相,改知江宁府。当时,江宁已年年干旱,百姓饥贫。面对严重的饥饿问题,他提出废湖(今玄武湖)为田、解决粮食短缺的设想。当时金陵地少人多,“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而玄武湖占地200余顷,“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储波涛,守之无用”,若开挖十字形河道、泄去余水,贫困饥民可获“螺蚌鱼虾之饶”,解决燃眉之急。“水退之后,分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随其田土色高低,岁收水面钱,以供公使库之用”,一举两得。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复相。十一月,宋神宗批准了他的废湖请求。面对干旱,王安石与时任知昇州(今南京)的丁谓思路完全不同,这与他的抑兼并、重国富的变法思想有关。他认为,给贫民土地既可稳定社会,也可增加国家收入,而且,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完全可以通过大修水利,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王安石的废湖之举,虽然在宋代就遭批评,但历朝都没有复湖。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驻扎金陵,为了城防安全需要,开始着手恢复后湖(今玄武湖)。据史料记载,洪武元年(1368)十月,“浚后湖”,历经300年,玄武湖才重新疏浚修复。
(文章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