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刘尚希:实现“双循环”要从就业入手

刘尚希:实现“双循环”要从就业入手

原标题:刘尚希:实现“双循环”要从就业入手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的连接点是就业,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要从就业入手。要从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平等性这三方面入手来提升就业的质量,才能使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有效的循环,才能有利于我国真正加入到国际的供给与需求的大循环之中。

  近日,在第三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供给创造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的连接点是就业,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要从就业入手。

  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刘尚希说,我们谈到就业时不能只看到固定职业,自我就业也是就业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于网络平台,有不少人成为了兼职或全职的灵活就业者。有通过网络销售成为网红的,也有通过网约车平台成为网约车司机的。据了解,目前单滴滴这一个网约车平台就有约1000万私家车车主正在创造收入。

  一方面,就业决定收入,收入决定需求。内需能否被拉动主要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能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否提高则要看就业情况。因此,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来看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业,尤其是自我就业,也是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个体工商户和小微型企业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大量服务。因此,供给的质量也取决于就业的质量——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决定了企业的制造和服务能否升级。

  由此,就业一边连着需求,一边连着供给,供给能否提升质量,需求能否扩大均取决于就业。

  刘尚希还提出“就业状态”的概念。他说,过去经济学讨论就业时仅限于数量和是否充分。但在他看来,还需要考虑就业是否稳定和平等。他提出,由就业的充分、稳定和平等三个维度可以判断“就业状态”。当就业状态好转,就业的质量就会提高。反之,就业状态恶化,说明就业质量下降,会对供给和需求构成双重打击。

  刘尚希指出,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会有各种因素对就业状态构成影响。相对来说,自我就业较固定就业更易受影响,更加脆弱。

  首先,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规模小,且为民营,在当前的营商环境中总会面临各种障碍和来自各方的隐性的歧视,如融资难等。“虽然当前已出台了许多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但获得这些优惠政策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刘尚希说。

  其次,有劳动者的社会身份问题,是外地人、本地人,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种不平等可能就会影响到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他说。

  最后,还有农民工“漂移”的问题。刘尚希指出,当前的城镇化更多的是土地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是不充分的,因此导致2亿农民工长期处于不断“漂移”的状态——今天在这个岗位明天在那个岗位、今年在这个城市明年就到了另一个城市。这意味着他们的就业是不稳定的,劳动技能无法得到积累和提升,收入水平也就无法提高。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由于不停地招工和培训,企业成本也增加了。因此,在人的城镇化还未达到预期目标的状态下,经济成本就会提高。

  另外,农民工个体作为生产要素流动是较为简单的,但家庭的迁徙仍面临层层障碍。当前城镇化在统计时包含了这些不断在城市间“漂移”的农民工,但他们却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待遇,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大打折扣。这就导致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积累出现了群体性的不平等。宏观来看,这种群体性不平等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进而社会总需求缩小,供给和需求间的循环将出现严重障碍。

  刘尚希强调,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是要从就业入手。他说,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要从就业状态去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即从就业的充分性、稳定性、平等性这三方面入手来提升就业的质量,才能使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有效的循环,才能有利于我国真正加入到国际的供给与需求的大循环之中,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自我发展的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