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扶贫添路子 农户增票子

扶贫添路子 农户增票子

原标题:聚焦黔江生猪产业(上)|扶贫添路子 农户增票子

  生猪养殖是黔江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作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县,黔江正坚定不移、千方百计发展生猪产业。地理位置优越的武陵山滋养着中国美丽猪场,在这里还孕育着全市两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以及全市畜牧业两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今(8)日,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推出《聚焦黔江生猪产业》(上下篇),系统解读黔江是如何做优、做强、做亮生猪产业这张产业名片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8日8时30分讯(记者李成陈攀)8月31日,黔江区马喇镇印合村、官庄等8个村(社区)热闹起来,由黔江区畜牧中心牵头、重庆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69畜牧)组队的“黔江区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带来了283头优质仔猪,村里的283户贫困家庭领取到了活蹦乱跳的仔猪,现场一派喜气洋洋。

  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黔江区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队伍穿梭于群山之间,扶贫的脚印已走过了石会镇、沙坝镇、黄溪镇等十多个乡镇(街道),为黔江区建卡贫困户送出仔猪近1000头。

  这只是黔江区大力开展“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的一个缩影。

  生猪产业保民生为扶贫添路子农户增票子

  从黔江城区往东南方向约42公里的马喇镇,天蓝山青、水美空气好,是发展畜牧的理想区域。让贫困户通过养殖生猪实现增收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里,有超过80户的贫困户通过生猪养殖改变了过去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

  70岁的印合村贫困户杨元禄这些年最为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将孙子送进大学。

  印合村支部书记黄华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杨元禄和妻子身患疾病,其儿子早年因意外事故早早离开人世,给一家人带来不小的打击。

  杨元禄一家的变化让黄华勇印象深刻。

  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杨元禄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思维,埋头田地苦干。由于年岁较大,一年下来靠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只能解决基本家庭开支,没有办法供孙子念大学。

  按照黔江生猪产业的发展思路,杨元禄跟着其他村民养起了生猪。

  “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教授现代养殖理念,杨元禄用上了现代化技术,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黄华勇告诉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受益于69畜牧良种猪精液推广,杨元禄夫饲养的一头商品猪通过人工授精,繁育能力强,一年下来产崽约20只左右,能直接带来2万多的收益。

  杨元禄一家的改变有目共睹。如今,他家里新添置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每年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元,还能往银行卡存些钱,孙子的学费不用发愁了,加上政府的大力帮扶,杨元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在刚刚过去的8月,不止马喇镇印合村的村民领取到了283头扶贫仔猪,在黎水镇华阳村的贫困家庭也同样免费领取到了69头仔猪。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从黔江区畜牧中心获悉,“黔江区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将从2020年开始,由69畜牧连续3年每年为黔江建卡贫困户免费赠送仔猪1000 头(合计3000头,按现在市场价值800余万元)。

  生猪产业变“理念”让村民长知识生技能

  穿越高山,走过蜿蜒崎岖山间小路,在黔江区畜牧中心的指导下,“黔江区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将免费、优质的仔猪送到了村民手上。

  村民们领到的活蹦乱跳的仔猪与传统土杂猪,有着本质的区别。

  “养殖基地繁育的仔猪为新丹系优质猪种,其蹄肢结实,肩胛部和后躯丰满,它的瘦肉率高、屠宰率高,生长速度、繁育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好过传统生猪。”69畜牧有关负责人介绍。

  而这,远远不够。如何改变农户传统养殖理念,提高养殖效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如果把“黔江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比作脱贫攻坚的一场“战贫”决战,那么技术培训则是强化攻坚力量、巩固脱贫攻坚的推动力,黔江区畜牧发展中心生产站副站长张川作了一个恰当的比喻。

  “传统养殖,规模小、新技术运用少,良种良发的观念不强,导致散户养殖应对疾病防疫的能力低,养殖效益差,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 张川分析,对于养猪,实际上村民个个都是实操小能手,并不缺能力,关键在于不讲科学养殖。

  在攻克这些困难的时候,面对最大的难点则是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经黔江区畜牧中心分析研究、总结经验,由“69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队伍”结合实际,从理论传授到技术实操,均通过通俗语言将专业词汇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大众知识,让村民更容易吸收,同时帮助村民及时掌握到最新政策,村民少走了很多弯路。

  另一方面,黔江区畜牧中心通过组织集中培训、进村培训,组织养殖户进城学习等方式,让村民逐步适应了新的畜牧产业发展方式。

  生猪产业促就业企业进村建场吸纳农户务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黔江区生猪产业扶贫增收行动”还在增加农户收入上苦下功夫,通过支持生猪企进村办场,吸纳农户务工的方式让扶贫扶到根上、扶到点上。

  据了解,69畜牧员工中70%来自于农村,其中建卡贫困户有5人,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

  在黔江区兴隆湾种猪场,69岁的刘平成为了一名饲养管理员,专门负责生长猪的饲养管理,妻子张晓梅则在分娩舍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接生员,负责母猪的接产和仔猪的护理。

  夫妻俩在这里一干就是6年。

  “不用到外面打工,在家附近就能过上上班族的生活,养殖场包吃包住还上了社保,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有了保障,靠着工资收入我们家可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呢。”总结起这些年的变化,刘平的思绪回到了6年前,那时候家里3个念中学的孩子先后面临升学问题。

  “最初我们通过送物资进行救济,后来发现刘平家里光靠救济是无法从根上摆脱贫困的,于是公司对两人进行了生猪养殖技术培训,入场后根据他们掌握的技能和性格特点都找到了合适岗位,每月能领到5000元工资。” 69畜牧沙坪镇养殖场场长蒲强说,如今,刘平一家在沙坝镇三台村成了脱贫的典型,三个小孩均已大学毕业,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坐落于金溪镇的“新建扶贫示范基地”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2019年该项目已向8个村集体组织分红36万元。另外,建设50万头无抗优质生猪基地和30万吨无抗饲料加工厂,还将带动1.2万人致富。建设的100万头现代生猪农业产业园则将创造400个就业岗位。

(文章来源:华龙网)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