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那些年与这些年

那些年与这些年

原标题:那些年与这些年

  那些年,指上大学离家前20年,也指离家后父母健在而我身在异乡多年;这些年,指母逝后近几年。

  1941年至1961年,云南会泽,我生于斯长于斯成人于斯。我家穷,父亲外出务工,即使下矿井,也只能维持个人生活;母亲打草席、做豆花、卖凉粉、腌酸菜、制鞭炮、修公路、帮人做饭、养鸡喂猪、皮革厂当小工等诸如此类,我多与母亲同做或当帮手。

  会泽缺烧柴,我周日和假期去找。一次,我从城南大丫口翻过几座山,找好柴,挑至山脚,从毛家村水库大坝旁返家。柴放门口人进家,听卖饵块的朱老板说:“嚯!这么大一挑干柴,要值两块钱(约今200元)。”辛苦一天挣不到1元的母亲随口说“卖给你嘛!”此人居然真买了就走,我急了,站出来对母亲说:“这柴是我用血汗换来的,他给金子也不卖!”母亲见我伤心,只好道歉还钱,悔了这桩买卖。

  我将柴挑回家,当即过秤,重100零几斤。此柴成本:十五六个小时,行20多公里;饭冷、水冷、肩破、足起血泡……

  这仅是那些年的一例,亦透我心性。

  那些年,我在文庙弦诵,在茶馆听书,十处打锣九处蹭戏看;更因家长不逼,学校弛禁,我得以饱览山河田园美景,狂读中外文学名著,以致理科“学霸”自主考了中文系。

  家庭“一穷二白”,我无怨尤,反觉那些年在故乡经受的砥砺与文化浸润带给我丰厚人生“红利”,够我享用一生,至今老矣尚能吃苦耐劳、亲近文化。

  故乡情重,别梦难释。入大学第一个中秋夜,我躲在校园静谧处,暗自对月垂泪。

  1963年,久蓄的思乡之情,因云南滇剧院赴京演出而燃爆。我花2元(月享助学金1元)购票,请班主任韩兆琦老师到北京长安大剧院看滇剧《厨娘》。我早年在故乡蹭县剧团戏看,觉得滇剧是世界上最好看的了,心想省滇来首都演出,肯定会好得不得了。果然,我看得如痴如醉;岂料散场后,天津人韩老师说:“还是比不上京剧”,他客气而坦率的一句话,噎得我只能用“情深深、戏蒙蒙”来形容了。

  工作了,我单身在晋,亲人在滇,每年最期盼的就是跨越千山万水回故乡,享受一次短暂的举目无亲变为与亲相守。在北方熬了17年,终于回到曲靖,父亡后,我在市工作,母在县养老,那些日子,我最快乐的是驾车回故乡,让母亲乘坐我车,边谈边去看她想看的风景、访她想见的亲朋故旧。

  故乡有母,家温暖,人幸福。这些年,母亲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倍感失落,但深恋故乡的情结依旧。

  世事沧桑,万物恒变,而有一不变者:我是会泽人。

(文章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