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告别保本保息 银行理财闭着眼买不行了

告别保本保息 银行理财闭着眼买不行了

原标题:告别保本保息 银行理财闭着眼买不行了

  今年6月,招行官方APP销售的两款理财产品被曝跌破本金。这两款产品声明100%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其中一款运作还不到两个月,年化收益一度降至-4.42%。银行理财产品也亏本?很多市民在诧异的同时,跑遍各大银行网点试图寻找能保本且保障约定利率的银行理财产品。

  应央行资管新规要求,银行“吸储利器”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的时间表已确定。目前,冰城各大银行网点销售的收益固定理财产品已属凤毛麟角。保本保息理财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市民面临一道资产配置的新命题——告别“刚兑时代”,怎样买理财才能避免亏本?

  “终极信仰”

  遭遇“无情”现实

  投资“固定收益类”

  收益或不固定

  李琳是一名80后,如今已经成为母亲的她至今仍记得,小时候妈妈带着她去银行存钱的情形。“那时候爸妈每个月的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大多会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放在银行。”李琳长大后,妈妈依然时不常去银行把凑成整数的积蓄买成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在李琳妈妈眼中,理财产品安全性与存款相同,利率却比同期存款高了不少。

  彼时,在很多冰城市民的认知里,保本保息是让银行理财替代存款的“终极信仰”。如今,这种观念正遭遇“无情”的现实。

  今年6月,银行理财亏本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包括工行、建行等机构的20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一度出现亏损现象。在哈市各大银行理财柜台,保证本金和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很难再找到了。

  近日,新晚报记者走访哈市各银行营业网点时,大多数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没有保本保息产品在售。

  工行某网点理财经理表示,目前该行尚有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在售。理财经理给记者的宣传单上标明——期限35天、5万元起购、预期年化收益2.05%;期限91天、5万元起购、预期年化收益2.30%。

  建行一网点在售、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只有一款,但是该产品并未给出预期收益。这意味着这款产品可以保本,但到期后的收益无法保障,甚至可能无收益。

  投资“固定收益类”

  收益或不固定

  “以前到银行看到写着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一般就意味着保本保息,可以闭着眼睛买。现在,银行宣传板上也常写着固定收益类这几个字,一问理财经理,都说是非保本产品。”李琳妈妈说。

  在央行叫停银行“刚性兑付”的大背景下,如今很多银行宣传板上写着的固定收益类理财的“潜台词”是:该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的资产,并不代表产品满期收益是固定的。

  记者检索中国理财网信息发现,当前各大中小银行在黑龙江地区发售的这类理财产品不在少数。很多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标注的风险等级为R3即中风险等级,这意味着有出现本金损失的概率。

  比如,工商银行8月26日开始起息的名为“鑫添益私银尊享固收增强封闭式管理产品20GS2844”就是一款投资于“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其风险评级为R3中风险。

  保本保息退场

  市场需求如何填补?

  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退场后,承诺保本但收益浮动的结构性存款成为填补市场需求的主要产品。这也是目前冰城各大银行网点的主打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工行等国有大行在售1年期结构性存款利率大都在1.75%—3.10%。一些中小银行网点发售的结构性存款浮动利率较国有大行略高。如浦发银行1年期结构性存款,给出了三档浮动利率:1.95%—3.10%—3.40%。

  结构性存款一般都挂钩股市、黄金、外汇等风险资产。想拿到最高档利率,就要对其所挂钩的资产市场未来走势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果判断错了,虽然不会损失本金,但收益会很低。

  “以前的保本保息银行理财,并不是说这个产品不会亏钱,而是亏钱后银行会用自己的钱给你补上,这就是‘刚兑’,今后资管新规政策不允许这样做了。”一位从业多年的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说,以后理财产品大多是净值型,所有净值型的理财产品都不可能绝对保本,就像买基金一样,净值每天都在波动。好处是——以前保本保收益理财即使达到了比约定利率更高的收益,多出的收益也不会进购买者腰包,如今超额收益归购买者,银行只赚管理费。

  告别“刚兑”

  “小白”如何买理财?

  国家资管新规落地后,承诺保本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将退出市场。在银行不再为理财产品收益兜底的时代里,金融知识匮乏、不能承担本金损失的市民,该如何选择理财产品?

  关键是认清风险。银行一般会对发售理财进行风险评级,一般都是从R1至R5,相对应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虽然每家银行的风险评价标准不同,但风险评级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哈尔滨学院经管学院金融系系主任张新建建议,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市民最好购买银行自己发售的产品。很多银行官网与网点除发售本行产品还会代销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券商等非银行机构的理财,其风险比银行理财要高。个别银行柜员因高佣金会忽悠消费者购买代销产品,市民购买前一定要先核实理财产品的“身份”。

  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市民,咋买基金等高收益理财产品?业内人士建议,考虑到银行可能在中间赚差价,市民可通过基金公司官方APP或大型第三方线上渠道购买。每买5万元基金可省三四百元的申购费。

  链接

  收益率

  也有猫腻

  很多银行产品和网络平台销售的理财产品,经常会打出近7日、近1月、近3月年化收益高于同类产品的广告。其实,这是一种营销惯用伎俩。 比如,某银行APP销售的R2风险级别理财产品打出近7日年化收益4.0%,而同样为R2风险等级的其他大多数理财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都在2.0%左右。如果你因此购买了该款理财产品或基金,买入后不久这款理财产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大概率会迅速从4.0%下降到2.0%左右,甚至跑不赢同类产品。因为,风险等级一样的产品投资方向也大致相同,短期出现高收益率后必然向均值回归。

(文章来源:新晚报)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