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八个措施发力见效 民族团结进步花开

八个措施发力见效 民族团结进步花开

原标题:八个措施发力见效 民族团结进步花开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漾濞县把民族地区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修路建房兴产业,示范创建补短板,绘就了一幅幅“民富、村美、人欢乐”的民族地区发展优美画卷,在脱贫攻坚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各兄弟民族共建、共享奔小康。

  2016年,漾濞县被大理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大理州第二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平坡镇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5年多来,漾濞通过“五个着力”助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秀美的核桃林里绽放出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漾濞县委书记杨瑜介绍:“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着力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在创建过程中,漾濞县特别注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工程,让群众从创建的参与者变为创建的受益者。漾濞地处滇西边境片区和大理州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实施重点区域,发展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依照”三年行动计划“,成功打造了一批环境好、群众富、产业强、民居有特色、人美、村和谐的特色村寨和村镇,通过这些点的打造为全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行业部门的力量,形成全县的扶贫合力。在民族扶贫工作中,锁定不落下一个人,不落下一个亲兄弟民族的目标要求,突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和关注‘直过民族’发展、致富两个重点。”

  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彩勋谈到民族团结进校园时说:“民族团结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要把民族团结融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民族地区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漾濞县将按照‘示范村、特色村寨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一批,示范单位巩固提升一批,先进典型打造一批’的要求,以项目为抓手,活动为载体,宣教为重点,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入心入脑。”

  杨梅树村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村民一直延续着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在语言、服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均独具民族特色。古丝绸之路在村寨内穿境而过,留下的大量毕摩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及滇缅公路文化遗址,更是为当地群众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漾濞彝族自治县着力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上下功夫,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与全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通过省、州初验。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过程中,太平乡党委、乡政府以党建为引领,以“555”工作法为总推手,打造滇缅路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助推乡村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坚持“扶持一个村、变化一个村、脱贫一个村”,太平乡以“八个一”为载体,携手浇筑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互相融合,共同孕育了当地独特的毕摩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大铜唢呐文化、民族歌舞文化及滇缅公路抗战文化等。以杨梅树村民小组为试点,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打造滇缅路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扎扎实实为民族地区的民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了。建设美丽宜居和谐幸福绿色新太平。

  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彩勋介绍,太平乡着力打造一批美丽宜居民族村寨,孕育民族团结“和谐风”;组建一支民族歌舞队,促进民族团结“心连心”;唱好一曲民族“团结歌”,串起民族团结“同心圆”;跳好一支彝族风情舞,涵养民族团结“鱼水情”;建好一个民族文化记忆馆,让美丽乡愁“望得见”;上好一堂民族团结课,滋养民族“团结花”;铺好一条民族团结“幸福路”,打通民族团结“致富路”;种好一块民族团结“示范地”,携手同行“奔小康”。

  村庄发生大变化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前,杨梅树村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较差,由于贫困,村民们思想松散,时不时还出现邻里纠纷。

  近年来,漾濞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精准识别过程中,太平村党支部积极配合县、乡扶贫干部,带着真心、细心和诚心深入全村群众家中摸实情、察民情,严格按照贫困户识别标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村党支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各项工作。通过抓好“八个一工程”、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住房条件、狠抓转移就业、深化结对帮扶、落实教育帮扶和民生保障,全面推进村庄基础建设,增强群众造血功能,实现百姓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促进群众稳定脱贫,夯实脱贫基础,助力教育脱贫,兜牢民生保障。

  太平乡太平村杨梅树村民小组是属典型的彝族聚居古村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滇缅公路从村里穿行而过,古丝道遗迹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之前,当地的村民住房简陋、生活困苦;2016年,杨梅树等五个村民小组被列入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经过3年的努力,示范村硬化道路7000米、改造特色民居180户、改造人饮管道15公里,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巨变。另外,村里还采取“村党支部+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成立互助会、合作社,发展中药材、核桃苗等生态种植和土鸡、肉牛、黑山羊、中华蜂等生态养殖;40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和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现在,错落有致的民居、风情浓郁的彩绘、宽敞整洁的道路、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使这个原本落后的村寨成为了一个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以前我们住的是垛木房 ,吃的是包谷饭、苦荞粑粑,民族村寨建设这个政策来了,我们也住上了新房子,水、电、路这些都得到了解决,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家住太平乡杨梅树村的梅国庆因腿患有残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祖辈都住在垛木房里。自村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和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以来,梅国庆迎来了“春天”,家里喜事接连不断,先是改建了房屋,接着硬化了道路,还在产业发展政策和互助金扶持下,养起了蜜蜂、肉牛,培育了20多亩核桃苗。日子好过了,梅国庆心里头喜滋滋的。他逢人就讲,原来荞粑粑蘸蜂蜜甜在嘴上,现在好政策滋养,甜到了心里头。

  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张顺华谈起扶贫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很兴奋:“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的建设,让我们太平村200户850多人受益,居住环境彻底改变,3年来建档立卡户人均增收近1000元,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硬件跟上了,软件也有了变化。在村党支部的团结带领下,全村全体党员率先带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杨梅树村逐渐变成村民团结友爱、村容干净整洁、群众安居乐业、村落欣欣向荣的和谐村。

  产业发展村民乐

  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们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好,如何帮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就成为了丞待解决的问题。张顺华告诉记者,近些年,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如今太平乡户均种植核桃面积已经达到50亩以上。除了种植核桃,还养殖牛、羊、猪、鸡等牲畜,以种植重楼、当归、树头菜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也不断发展壮大。

  “树头菜是一种山珍野菜,有清凉解毒的作用。以前树头菜都是野生采集,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培植,拿到漾濞街上可以卖到五六十元一市斤。加上其他收入,养活一家人不是问题。”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日子逐渐过得更好更幸福,勤劳朴实的山民脸上也多了几分笑容。

  “有产品,有销路。”太平村的特色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与成功的农村公路建设息息相关。近年来,漾濞县太平乡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来抓,多方筹集资金,打响乡村公路建设攻坚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全乡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太平乡已基本形成了村村相通、户户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农村公路的完善不仅解决了广大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使得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告别土路的村民一改“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维模式,搞养殖、搞运输,发展现代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掀起了致富热潮。

  “如今,这条致富路打开村民‘走出去’的大门,大力发展核桃、松子、畜牧产业,早出晚归到大理、漾濞城打工挣钱,村民包里有钱后,修建青瓦白墙房的人多了,购买高档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的多了,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容村貌大改观。”

  民族团结心连心

  “有事好商量,有事一起解决”成为村“两委”班子履职尽责的和谐话语。近年来,杨梅树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促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力求转变群众思想,使全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共奔小康。

  “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用真心换真情,用真情促团结。”张顺华这样说。

  作为一名党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凡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张顺华总是冲锋在前,立即组织群众召开座谈会,找村民谈心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再作出决定。此外,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张顺华还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三个离不开”思想等。

  如今的杨梅树村,处处洋溢着文明团结的新风尚。太平村党支部通过发挥“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党员党性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示范表率意识显著提升。村党支部在广大群众中的凝聚力、公信力明显提高,群众的思想发生积极转变,从得过且过变得崇尚文明享受生活、从邻里间的交流甚少变得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文章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JNQ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