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全搜索

济南全搜索

>经济“半年报”述评之六:稳就业 夯实经济之本

经济“半年报”述评之六:稳就业 夯实经济之本

 27.12万、63.54万、51.2万、33.5万,这是今年上半年,沪苏浙皖新增就业岗位/人数的数字。这4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的意义却不简单。

  以上海为例,今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今年本市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是50万个。“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在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不仅是上海,苏浙皖同样也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3.5%、64%和53.2%。

  上半年长三角的就业稳住了,当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例如,上海以“稳就业”为总体目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共七部分26条。同时融入了更多“上海特点”如发挥上海金融优势,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进“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建设,拓展就业新空间;紧密结合促进就业和延揽人才,加大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等。

  此外,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开发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七方面明确了23条政策措施。为加快恢复和稳定就业;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则在加大援企稳岗力度、保障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基础上,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

  面对疫情下毕业生求职受阻的形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依托“G60科创云”平台推出了“九城纳贤”专区,面向高校毕业生推出8000多个岗位,通过“云端招聘”实现无缝对接,化解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作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长三角就业的稳定有助于带动全国就业回升。数据显示的,正是长三角地区复工复产的成就和复苏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研究员杨涤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杨涤指出,产业是就业的基础,长三角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虽然疫情对长三角地区诸多外向型企业造成冲击,但长三角产业将持续复苏,并有望进一步加速。产业复苏、供应复苏,自然会带来就业复苏。未来就业形势可期,但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员工等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下半年还需加把劲

  “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成绩固然可喜,但不可否认的是,下半年的稳就业任务依然不轻。

  “下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的就业形势谨慎乐观,但不确定性仍较大。”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永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际疫情形势反复,疫情总体仍未见到实质性高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局部零星疫情的暴发,也将对我国总体复工复产造成一定影响。此外,国际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我国内外双循环机制尚处于政策构建期,就业形势总体难言乐观。

  赵永超建议,下半年可从三方面发力稳就业。

  “首先,就业政策要精准化。从之前针对企业复工复产转变为‘六稳六保’,出台直接针对就业的配套支持政策,特别是对返乡就业集中的区域,增强地方政策对‘保就业’的兜底能力。其次,探索共享用工、灵活用工等就业新模式的应用,在规范的前提下,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对新型用工模式的政策支持。”赵永超进一步指出,第三,在微观层面需加快各项金融工具向实体传导的力度,发挥综合信贷、专项债等资金逆周期调节水平,积极推动“两新一重”领域重大项目的推进速度,稳定就业总体环境。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这是中国经济复苏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实属不易。但是,现在已经8月份,还有近40%目标需要完成,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杨涤表示,“按照目前的趋势,我对下半年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但不能松懈,还需各方继续努力,稳住当前企业复工复产的良好态势,把政府出台的惠民惠企业政策落到实处。”

  “稳就业就是稳饭碗,就是稳居民收入。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有工作才有收入,有收入才会有消费,最低也要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在全球经济困难时期,稳就业是社会稳定核心。”杨涤强调,长期看,还是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尤其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对外贸易投资平台与机制创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把握历史机遇,变危机为新机遇,用创新和发展实现稳就业、增就业。

责任编辑:JNQSS